【名人專訪】媒體人許聖梅|看遍演藝圈百態,鎂光燈下的愛情美好卻脆弱

by News

你是台灣的電視觀眾嗎?那麼你一定認識媒體人許聖梅!從報社記者跨足電視圈,我們可以在政論節目、談話綜藝等各種節目看到她活躍的身影,敢說敢言的個性再加上多年的影視採訪見聞,也成為名嘴圈的話題女王。

藍色特別邀請許聖梅小姐作為受訪嘉賓,帶領我們一窺演藝圈各種八卦與人設背後的面貌!

一、您活躍於各大節目以及演藝圈新聞版面,是家喻戶曉的媒體人,想請您跟讀者們分享從記者到名嘴的經歷,有沒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特殊經驗?不同階段又有哪些工作重點與挑戰呢?

  • 家學淵源,立定記者志願

我的父親是司法記者,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年,從小耳濡目染,我也認定新聞是我一生的志向,不曾考慮過其他職業。

我在世新求學的期間,台灣發生一件震驚社會的案件,香港明星劉永持刀殺傷他的太太——台灣演員戴良純,一時之間沸沸揚揚。我爸爸跑這個新聞,我也常常跟著他去法庭旁聽。這個事件啟發了我對新聞工作的狂熱,我想要站在新聞的第一線,取得第一手的資訊,才能最貼近新聞事件。

  • 新聞工作歷練完整,追求挑戰轉戰影劇

我進入自由時報擔任記者,從社會新聞開始,後來轉為跑政治,陸續跑過行政院、教育部、內政部、國民大會等政府機關,也跑過很長時間的國民黨,期間採訪過許多重量級的政治人物,前總統李登輝,國民黨大老吳伯雄、許水德,以及現在仍在政壇活躍的副總統賴清德、監察院長陳菊、台南市長黃偉哲、新北市長侯友宜…等等。

在幾乎跑過所有新聞路線之後,為什麼願意調去影劇線呢?從事記者工作,在同一個路線上久了,就會覺得缺乏挑戰。我從小個性好強,能拿第一不拿第二,身為記者,我希望我可以站在第一線,拿到很多的獨家新聞,所以轉戰影視版。當時主跑綜藝線,也因此與許多綜藝大哥都非常熟識。

當時自由時報作為本土媒體面臨一大挑戰,蘋果日報與壹週刊來到台灣,挖掘花邊新聞的風格前所未見。主管交給我一個任務,希望我來組織一支狗仔隊。我原本完全不瞭解狗仔這一套,要熟悉狗仔、挖掘狗仔,然後找狗仔來訓練,自己成為狗仔頭,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 參與電視節目,展開媒體生涯新頁

我陸續開始登上電視節目,擔任來賓。起初因為政治新聞的背景,我是擔當政治評論的角色,當時參加「李姐」李艷秋的節目「顛覆新聞」,一起上節目的還有陳鳳馨、唐湘龍等知名媒體人。後來,知名節目製作人凌志文,開設新節目「第六度空間」,邀請我擔任主持,也面對是否離開報社的選擇,後來我決定踏入新的領域,接受挑戰。

面對這些工作路線、表現方式的轉變,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離開新聞媒體的領域。比方說,跑政治線,穿著就要比較正式端莊,社會記者可能就會比較隨興。但是不論怎麼變化、去哪個單位,我的心態都一樣,希望可以衝第一,拿獨家。即便後來擔任節目主持人、節目來賓,我都認為我就是一個媒體人,應該從事採訪或者挖掘真相的工作,初衷是沒有改變的。

二、從幕後的記者工作走向螢光幕前,身兼媒體工作者(報導者)以及公眾人物(被報導者)的雙重身分,您在心境上有什麼變化呢?是否有覺得辛苦的地方?

我個人認為自己沒有離開媒體工作,尤其是三十年來媒體發展一日千里,媒體的型態、表現方式,以及最重要的媒體生態,已經跟早期只有三大報的時代已經不同了,我還在這個圈子,只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所以在心態上一直沒有很大的調整;直到這幾年有一些新聞事件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我也慢慢發覺,自己也是公眾人物了。

開始上節目之後,大家慢慢認識我,走在路上會被認出來;擔任大型活動的主持,我也變成人形立牌,可以站著不動一個小時,持續跟熱情的粉絲拍照;活動結束也無法好好休息吃飯,因為會被粉絲搭話。所以,在Covid-19疫情開始之前,我就已經養成了戴口罩、帽子的習慣,並不是因為矯情,只是因為不工作的時候真的比較疲倦,我很感謝大家對我的喜愛,我也從中意識到自己的身分轉換。

身分轉換促使我思考了很多,雖然我不認為自己是藝人,只是公眾人物,但也從中了解到:原來藝人與公眾人物的生活就是如此。藝人很辛苦,就算很疲倦也要保持笑容、妝容;身材不能太胖,衣著打扮都要小心翼翼,很多事情都不自由,但也享有愛戴跟注目。

而我身為一個媒體人,觀察眾多的新聞事件,這幾年討論度最高的話題,常聚焦在公眾人物的「人設崩塌」,包括翻車、翻船、被打臉、跌落雲端等等關鍵字。我個人認為,這就是「公評」。當公眾人物享受了光環與大眾的喜愛,一旦做了不對的事情,那當然會遭受嚴厲的審視與評論,這也是公眾人物要謹慎的地方。

三、社會大眾熱愛花邊新聞,但是又時常對扮演評論員、爆料者角色的媒體名嘴抱持比較負面觀感,對此您有什麼想法或心聲嗎?對於大家愛看花邊新聞的現象,您又有什麼看法呢?

前面提到壹傳媒來到台灣,對媒體的大環境、文化與風氣有很大的影響,報刊的內容改變很多,比方說報紙的頭版頭條,過去大家都是放政治事件,或者大眾關心的社會事件。但是蘋果日報來台以後,影劇新聞,甚至是藝人的婚禮,都可以大篇幅的登上頭版。

還有一些專業的小細節,比方說,蘋果日報會把頭條標題的字體放大再放大,會讓人嚇一跳的程度。過去的新聞專業,對於報刊排版、字體的大小跟排列都有一些原則跟習慣,但是蘋果完全打破這些常規,用誇張斗大的字體來引起關注,其實就是一種「眼球經濟」,這些內容跟表現形式就是能夠吸引讀者買單。

回過頭來討論所謂的「爆料」,早期我上「馬妞爆爆」(註:資深藝人馬妞主持的八卦談話性節目),在節目上分享的故事,我不認為那算爆料。首先,我們不會去指名道姓,只是觀眾難免會自行猜測。另一方面,其實這些談話內容,都是媒體過去曾經報導過的,只是觀眾忽略了。

我必須澄清「許聖梅出一張嘴,最喜歡爆料」的印象,因為我講的東西都有所本。

舉例來說,幾年前劉真過世,我在節目上完整的分享了很多她生前的小故事,就有網友在我的臉書留言說「你又在爆料了!」我嚴正的請這位網友收斂自己的人身攻擊,並且請他認真看新聞,因為我講的所有內容都來自新聞。

我對新聞非常認真,為了整理資訊,長年閱讀報章、瀏覽影片,也導致我的視力嚴重受損。我向來習慣在新聞事件發生之後,找出跟當事人有關的所有新聞,不管追溯多遠時間;除了新聞,也會找出當事人所有參加過的電視節目,整理在節目中的言論。這幾年許多藝人都在中國大陸接受訪問,資訊來源更廣,也全部都要搜出來看一遍。

現在的媒體不太會去做這項功課,反而輕易的評論說「許聖梅又爆料了什麼」。實際上,我說的所有內容,都是藝人們曾經公開發表過的言論,只是缺乏整理。我所做的就是幫大家清楚整理並且組織成完整的故事,不是憑空編造。

的確有很多網友會攻擊我,認為我講得繪聲繪影,「像躲在人家床底下」,但正是因為我仔細組織新聞內容,才能夠把故事講得清晰連貫。

我也是不太饒過自己,每天都會看其他名嘴在節目上的表現。我承認,的確有一些名嘴確實是空著腦袋去上節目,把手邊知道的新聞再講一遍就好,所以很多人對名嘴的印象很不好,覺得這人很懶,就出一張嘴。但是大部分的人真的很認真,就算是網路時代,還是會準備各式各樣的書籍文章,作為發言的參考依據,所有說出口的內容都是經過整理的。

很多人愛聽八卦,有兩個層面的問題。首先,現在的媒體內容過於氾濫,也導致很多人在刷手機的時候根本懶得看內容,只看標題。其次,為什麼閱聽人懶得看內容?這則是媒體的問題。近年來媒體很常用標題來騙人,例如「某某事件,某某人回應了!」,但是點進去看,前面的段落都在鋪陳、吊胃口,直到最後一句才發現其實根本沒有做出有實質意義的回應,甚至沒有回應。

久而久之,就算有真的有重大的新聞事件發生,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搞不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如果是涉及不同立場對立互罵的事件,報導就更混亂,媒體不會給出一個完整的報導跟說明,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說書人,這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不是爆料,而是一個故事的整理者;大家喜歡聽故事,也是因為可以簡單的聽懂前因後果。

民眾確實有獵奇的心理,而且長久以來也被媒體慣壞了。早期開設過很多爆料型的節目,後來都陸續結束掉。以前觀眾對於這些八卦爆料覺得很新奇,但現在這些節目在網路上也無法生存,因為現在是全民爆料的時代,PTT、爆社、各種社群網站,大家人手一支手機,訊息可以輕易取得的時候,反而會對爆料感到疲勞,因為什麼都是料,重點反而在於有沒有人可以把故事梳理清楚。

雖然大多數所謂「爆料」都是過去早就公開過的內容,但確實有人會真的爆出一些不為人知的祕辛,造成社會大眾震盪。但是以我自己的媒體觀察,現在已經很少有這種狀況了,甚至狗仔隊也拍不到什麼讓人覺得驚天動地的事情。因為媒體的生態已經改變了,任何人都是狗仔,任何人都可以上網爆料,造成資訊混亂,大家被過度刺激之後,什麼事情都覺得不稀奇;資訊不對等,也會讓民眾的想法很偏頗。

許聖梅長年大量閱覽新聞報章與影片,患有青光眼,視力嚴重受損。
(翻攝YouTube/新聞挖挖哇)

四、近期演藝圈可謂是紛紛擾擾,尤其是接二連三的 #metoo 揭發與延伸爆料,您身為媒體人,也時常討論演藝圈相關消息,這方面有什麼相關的經驗或者觀察?您如何看待這些內幕、形象包裝或潛規則?

  • 演藝圈MeToo風暴,權勢與話語權不對等是核心

在這一波演藝圈MeToo風潮中,很多事件不是這幾年發生的,有的甚至隱忍了十年。性騷擾在各行各業都會發生,但是演藝圈、娛樂圈的生態又有很多複雜的問題。

觀察這些演藝圈的事件,可以大約分成兩類,以NONO的事件來說,出面控訴的人員當中,除了部分是圈內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圈外人,跟他可能沒有直接的權勢關係,但是她們都指出對方利用自己的藝人光環,讓人比較不設防,才會有機可趁。

另一種樣態,則是跟雙方之間的權勢有關。一般人如果在職場上遇到性騷擾,可以跟主管申訴,就像《人選之人-造浪者》的劇情,張亞靜被性騷後跟主管申訴,也幸好她的主管很有正義感。可是在演藝圈,很多人忍受創傷多年,卻不願意說出來,因為雙方的權勢關係太過不對等,加害人可能是受害人的老闆、是節目的主持人,有絕對的話語權。例如黃子佼的事件,他開設經紀公司,海選一些女生準備簽約成為旗下藝人,以拍攝雜誌為由,藉機做出不正當的行為。

在演藝圈,這種權勢性騷擾、性侵的狀況很多,不只台灣,全世界都是如此。從正面的角度來說,這次的MeToo風潮鼓勵了這些受害多年不敢發聲、身心靈受創無法復原的人,可以勇敢說出來;若沒有MeToo,這些受害者可能還是只能在暗夜裡哭泣。

因為這些被指控為加害者的藝人擁有權勢跟話語權,受害者即便爆料,可能連火花都沒有,很快就會被掩蓋住,或者轉移焦點。炎亞綸的案件目前在檢調偵辦的階段,而當耀樂召開記者會的時候,炎亞綸可以直接走到現場,他知道自己往那裡一站,鎂光燈就是在他身上,這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案例。在這種情況下,耀樂確實要有很大的勇氣才能夠提出指控,在記者會的當下,大家都以為他只能哭著逃走的時候,他最後還是回到現場,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權勢打壓的行徑,在中國大陸更明顯,手法更為粗暴,消息可以一轉眼就全部被撤除,有時候媒體還是能夠被控制的。在台灣,我不能說媒體百分之百自由,有些人還是可以利用網軍、利用權勢,就讓這些聲音被消失;但是MeToo風潮吹起,讓這些人不能再去壓制弱者,所以是一個好的發展,導正這些人的觀念跟圈內風氣,不要以為自己有錢有勢、廣受歡迎,就可以試圖控制一切。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公正黨」文宣部新人黨工張亞靜(右,王淨 飾)與文宣部副主任翁文方(左,謝盈萱 飾)
翻攝 人選之人-造浪者 Wave Makers 粉絲專頁
  • 潛規則水很深?追求資源與流量造就的陋習與扭曲價值

面對性平案件,畢竟演藝圈不是公司行號,可以依循法規向上司主管申訴;甚至有時候,經紀人就是潛規則的背後推手。

剛簽約的藝人可能知名度不夠,但是漂亮性感,如果希望製作人多多照顧,經紀人可以怎麼做?新人還沒開始賺錢,不可能再花錢賄賂,那可能就會指使藝人去「作陪」、請喝酒,如果製作人願意上下其手,經紀人可能高興還來不及。

經紀人對藝人來說就是老闆,也是主管,當主管親手把藝人推過去,他要去跟誰申訴?若是敢有一點反抗,經紀人會說「沒關係,我就把你冰起來」。這也是權勢不對等的結果,在娛樂圈裡,被騷擾的那一方,往往都是最沒有力量的那一群,大牌藝人不可能遇到這樣的狀況,畢竟有了知名度之後就有話語權。

近年娛樂圈也有一種扭曲的狀況,包括部分網紅、直播主,人總是想紅,甚至會用身體作為代價,也許陪酒,甚至是更超過的行為,來換取金主願意穩定抖內(註: donate的諧音,意指給直播主的贊助),甚至投資大筆金錢協助網紅拍寫真、拍網路電影等等。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交換,而不是性騷擾;但追根究柢,其實源頭都是資源跟權勢不對等之下的性剝削。

網路社群時代,大家都為了「流量密碼」非常頭痛,拼命追求流量跟點閱率,那流量就會主導了很多事情跟價值觀。於是,創作者開始不重視內涵跟才華,而是在乎如何譁眾取寵;但譁眾取寵的過程還需要有人「推一把」,要有金錢的挹注,久而久之就造就了這種很扭曲的價值觀。

  • 人設翻車?藝人形象崩毀,大眾應該怎麼看待?

「人設」一詞非常微妙,說明了形象是「設定」出來的,藝人私下真實的個性可能完全不一樣。形象孝順,可能私下會家暴父母;形象深情溫暖,可能實際上脾氣暴躁又不斷劈腿,這種人在演藝圈非常多。

近年越來越多這種「人設翻車」的例子,在性騷事件當中更多。說「大快人心」也不恰當,有見獵心喜的嫌疑,但也讓人吐了一口氣。這個社會已經有一點失去平衡,人們容易盲從,說真話的人,聲音容易被淹沒;做自己的人,容易被大家攻擊。但是,那些虛偽、矯情、人設過度完美高尚卻與真實性格距離太遠的人,總有一天會翻車的。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很多觀光客都會說臺灣很有人情味,正面來說,生活在這個地方會覺得還蠻舒服的,但也有一些長久以來累積的問題。面對藝人形象崩毀的情況,我們跟鄰近國家的娛樂圈來比較,臺灣人的包容性真的很高。以韓國為例,有吸毒前科、經過勒戒的藝人,雖然也有重新站起來的例子,但也比較不容易,在中國更不可能。以柯震東為例,在台灣還可以角逐金馬獎,但是在中國,他的電影根本不能上映。

以范冰冰的例子來說,她簽署陰陽合同逃漏稅,臺灣觀眾可能不覺得她犯了什麼錯,一堆藝人都在逃漏稅,以這個標準來看,好像沒那麼嚴重,但是在中國就是不得翻身。雖然還可以網路直播帶貨,但是沒有辦法重返拍攝電視劇,只能去國外拍戲,但是翻身好像也沒那麼容易。

中國有一個「劣跡藝人」的標準與制度,但是他們對「劣跡藝人」的界定太過寬泛。古裝劇《三千鴉殺》,劇中一位戲份不多的女配角,演員因為在地鐵上跟路人發生糾紛,態度惡劣大聲咆哮,被拍下影片,就被列入劣跡藝人的名單,《三千鴉殺》的戲份也被換角。當時戲已經拍完,也無法再把男女主角召回重拍,但是不上映的損失又很重,最後只能利用AI技術「換臉」,把另一位演員的臉拚上去,可能因為技術還不成熟,後製的效果不佳,演員五官虛浮、比例扭曲,畫面很驚悚,還登上了台灣的新聞版面。

當然,我並不鼓勵對藝人的私德管這麼嚴,但是也不應該寬和到連犯罪的準受刑人都能夠接受專訪侃侃而談,在鄰近幾個文化相近的國家當中,只有台灣會發生這種事。台灣民眾對藝人有雙重標準,一方面認為只要表演水準到位,就不必去在意藝人的私德;矛盾的是,民眾又很喜歡去討論人家的私德,同時再去罵討論私德的那些人(意指名嘴)「愛爆料」。

臺灣社會充滿了矛盾,黃子佼在性犯罪事件爆發後,在道歉直播中化身爆料者,大爆其他藝人的事跡,整個社會的焦點一下子集中在那些被提及的藝人身上,陷入獵奇的狀態。當我在節目上批評黃子佼不該如此的時候,也有網友批評我「為什麼要替那些藝人護航」、「有什麼資格批評」,但這位網友又有什麼資格批評我呢?我們的社會沒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在演藝圈甚至更加嚴重。

五、多年來近距離的觀察公眾人物百態,近期幾對公眾人物離婚或者相關消息也都能聽到您的點評。您認為公眾人物的婚姻與感情是否有哪些共通的壓力或困境?

普羅大眾很健忘,但我偏偏是一個會去喚醒記憶的人。

以王力宏跟李靚蕾的離婚糾紛為例,大家當時一直罵王力宏,把李靚蕾當神,變成一股風潮。但身為一個媒體觀察者,我認為,過去那些示於人前的美好形象,也都是夫妻雙方合力堆疊造就的。

男方公布戀情,準備要結婚的時候,就開始宣傳女方是高學歷的人生勝利組;籌備婚事的時候,因為喜餅廠商洩露消息,小倆口決定一起手烤餅乾分送親友;婚後舉凡懷孕、育兒、家庭生活,持續的堆疊完美夫妻的形象,直到他們聲明離婚,「蕾神之鎚」一鎚下去直接毀滅一切假面。

當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才發現這段婚姻千瘡百孔,雙方也不斷翻舊帳彼此控訴。但結婚的時候,王力宏也出力把李靚蕾的人設捧得很高,要離婚了再萬箭穿心。雙方都是擁有高流量的公眾人物,一段婚姻變成「看他起高樓,看他樓塌了」,把社會大眾耍了一輪。

不只是王力宏的事件,最近我整理資料時翻出一篇舊報導,內容大致上是「大S與汪小菲驚傳離婚,徐媽媽掛保證表示不可能,小倆口個性互補,婚姻美滿」。現在再來看這些報導,會覺得這些藝人對自己非常寬容,前言不對後語,把社會大眾當成有失憶症,卻不想承擔社會評價。

但是也並非所有藝人都是如此,李玟離世讓人非常難過,在憾事發生之前,李玟所有的新聞形象、社群媒體的發布內容,都是展現樂觀、陽光的一面,展現自己是如何幸福美滿,如何寵愛丈夫;現在回頭去看,似乎實情並非如此,但是綜觀所有訪問,她從來不曾透露,說的都是美好的那一面。

李玟跟那些寬以律己的藝人不同,她對自己過於嚴苛,她的確形象美好,但也會有不開心的時候,當然她有權利不告訴任何人,但公眾人物的身分,又讓她承受更強烈的悲痛,她總是擔心婚姻的不美滿,或者健康狀況不如她原本展現給社會大眾的形象,更擔心讓大家失望。

所以,我們也難以苛責藝人,因為他們也是兩難,要活在鎂光燈下,展現出符合大眾期待跟喜好的形象,吸引無數粉絲愛他、追捧他;可是藝人畢竟是人,總是有一些缺陷或遺憾,但是又不願意讓大家知道的時候,就變成要自己承擔。

我看了太多公眾人物的感情,很奇妙的是,越是高調曬恩愛的,離得越快越難看。黃曉明與Angelababy的世紀婚禮轟動一時,但婚姻仍是無法維繫。安以軒過去在大眾面前展現的都是老公如何寵她,準備多少禮物驚喜,直到丈夫被逮捕,一切戛然而止。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他們的婚姻生活是如此戰戰兢兢。

張庭跟林瑞陽打造出的婚姻形象令人難以苟同,他們婚姻中的所有新聞都跟金錢有關,不斷地高調炫富,但一切風光戛然而止也是為了錢,因為涉嫌違法傳銷,進入司法訴訟。但他們不曾給社會大眾一個交代,出事了就躲起來,再來抱怨評論的人揭露短處。

很多藝人伴侶不需要刻意曬恩愛,甚至連婚禮都沒有,一樣相伴長久,成為演藝圈的模範夫妻,陶子跟李李仁就是如此,沒有大家羡慕的排場,可是李李仁演技精湛,陶子也是頂尖的主持人,而他們夫妻各方面興趣都很相投。

愛情是最不堪去炫耀的,它非常脆弱,三不五時拿出來把玩的話,就容易摔在地上。愛情的特質就是如此,需要很小心的呵護,而不是炫耀;而不停曬恩愛的結果,到最後才發現愛的不是彼此,只是喜歡愛情中的樣貌。很多高調曬愛的藝人,其實也沒有愛對方,只是喜歡透過愛情來製造幸福泡泡,去經營人設而已。當關係生變,雙方撕破臉互罵,戀人原本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最後面對彼此卻比見鬼還不如。

近年還有一種現象非常要不得,我稱之為「玩弄愛情」。從戀情初期就開始在社群上高調曬愛、刻意灑糖,一分的愛意被誇大到十分,迎合社群媒體的「嗑CP」風潮,吸引群眾的欣羡目光跟讚美。雙方可能是同一部偶像劇的男女主角,或者雙方的知名度與地位對等,越是如此越高調,藉此去炒作聲量、堆疊人設,如果真的順利步入婚姻,還能拉到很多贊助;離婚也同樣高調,可以再賺一波,從頭到尾都是假象。

這種童話式的婚姻,其實就跟演偶像劇差不多,但想象一下這種生活,一個親吻、一次甜點時光,全部都要先拍照發動態,卻不是為了愛。很多藝人到最後都混淆了,不知道自己是真心愛著,還是愛著那種高調恩愛、令人羡慕的感覺,卻從來不曾問過自己到底有沒有愛過對方,也沒有真正了解何謂愛情。

六、透過以上觀察,您對於分手跟離婚有什麼建議跟想法,可以分享給面臨感情困境的讀者們?請給藍色的讀者們一些感情上的勉勵與分享!

「不在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句廣告詞非常老派,但其實本來就不存在天長地久的愛情,也許最後會昇華成親情而忘了原本的模樣,也可能因生離死別而消散,所有的愛都只能「曾經擁有」。

有一種愛情,叫何超瓊與陳百強。澳門賭王何鴻燊的愛女何超瓊,與香港紅極一時的明星陳百強有過一段相知相惜的情愫,但女方在父親的要求下與船王之子許晉亨聯姻,婚姻不諧;而陳百強也因為種種因素英年早逝。何超瓊與許晉亨分開後終身不再婚,儘管她非常富有,但她時時戴著陳百強贈與她的珍珠耳環。

愛情有無數面貌,有一些愛情要歷經滄桑才能品出箇中滋味,雖然得不到,卻早已在彼此心中。雖然兩人的愛情充滿遺憾,但是他們何其幸運,生命中遇到如此契合的另一半,擁有過這樣的愛情,我覺得已經非常難能可貴。對我來說,哪怕只有一天,只要能夠給彼此相愛的感受,那就是愛。

誰沒有經歷過愛情的傷痛呢?雖然因為年紀的緣故,我現在已經對愛情比較沒有感覺;但我年輕時是瓊瑤迷,雙魚座的我是典型的戀愛腦,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我不要活了」、「我不能呼吸」。二十歲的時候,我的第一任男友劈腿,我發現後約他去碧潭划船,在水中央的時候問他:「你怎麼能這樣對待我呢?我現在連呼吸都很痛!」

年輕的時候有年輕的執著,人過中年,也有了一些佛學的涵養,我回頭去看,其實我不會奉勸面對分手的人要「好好說再見」;受了傷,其實也很難在當下「好好分手」。不必勉強自己一定要趕快好起來,也不必貶低對方「不值得」,愛情就是會痛,不然怎麼叫愛情?

失戀的時候,只要在安全合法的範圍內,想做什麼就去做,就讓自己去感受痛楚。三十年過去,當初那個男孩的面貌在我心中都已經模糊了,但我還記得自己在湖面上說的話,記得當下的心境與感受,記得自己曾經愛過,這樣就夠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