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專訪】演員謝嘉宸 Miya|跨越性別的束縛,先成為最美好的自己,才能看見屬於自己的光

by News

她是因為性感火辣而打響知名度的模特兒;是經歷性別還原手術、各項艱苦的復健,在生理數值都符合國際賽會標準後,再戰女子賽事的排球選手;也是憑藉電影作品站上台北電影節,正在持續累積作品與能量的專業演員。

Miya 謝嘉宸,一位擁有多元面貌與才藝的女子,也是跨性別者,一個在社會大眾眼中蒙上了各色濾鏡的族群。我們邀請她做客藍色專欄,要與讀者們分享一路成長的心路歷程,在性別與性向的流轉中,對愛的認識與體悟。

Miya 投身演藝與戲劇表演的心路歷程,還有目前的展望

  • 陪伴罹癌父親,電影連結家人情感

我的母親很早就過世了,爸爸獨自撫養我跟姊姊長大;我從中山醫學大學畢業後,父親發現罹患肝癌,在醫生建議下接受化療。父親做完第一次化療,身體狀態很虛弱,醫生建議做第二次。

爸爸很崇尚自然療法,原本是相當排斥化療的;但是,那年國片《總鋪師》上映,爸爸說,如果第二次化療做完狀況不錯,想跟醫生請假,全家人一起去觀影。後來,爸爸的健康狀態一落千丈,無法成行,他還是心心念念,希望我跟姐姐可以去看,回來告訴他內容。我當時不理解,到底化療跟電影有什麼關係?

等我回去跟爸爸分享劇情的時候,爸爸的眼光正在發亮,我才真切的感受到電影有一種魔力,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即便狀態不好、心情不安,也會為了去看演出而產生動力,想努力讓自己好起來。

  • 外拍開啟模特兒生涯與表演契機

我們陪爸爸走完了人生最後一段路之後,姊姊鼓勵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回到台中,在大學時打排球結識的老闆所經營的運動用品店工作,協助發展排球客群,這一做就是五年,服務各式各樣的客人,薪水待遇也相當不錯。當時,一位正在玩攝影的老客戶,邀請老闆的妹妹當外拍團模特兒,但妹妹太過內向而婉拒,推薦另一個比較「嬈」(註:台語發音:hiâu ㄏ一ㄠˊ,意指風騷)的,也就是我本人。(笑)

當時外拍圈充斥「糖水照」,美肌柔焦效果開滿,畫面很亮,人物的邊緣會有光暈,聚焦拍模特兒甜美可愛的 pose,背景都景深。我是第一次外拍,主動要求不要糖水照,走到哪拍到哪,風格隨興。結果我在所有模特兒當中殺出一條血路,拍出時尚大片的氛圍,照片被攝影師放在臉書社團,Facebook的訊息跟好友邀請像雪片一樣飛來,算是打響了名號。

我開始覺得拍照蠻有趣的,也填補了一部份從小到大的自卑感。很多(跨性別的)姊妹們不是生來就充滿自信,即便個性張揚、兇悍,也多半是保護色。當我們還是男生的時候,剛開始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模樣、接觸女性裝扮,會從中找到一些信心,但同時也會自卑,因為外界總是會有一些異樣眼光。有的姊妹會畏縮、遮掩,有的會選擇用張牙舞爪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我起初就是很自卑的類型,髮型總是妹妹頭,能蓋就蓋,但永遠大濃妝,因為怕人知道我是男生。但透過攝影,我發現自己在畫面裡很漂亮,可以自在做自己,不用怕被當成男生看待,我覺得找到了一片天地。

隨著我在外拍圈越來越紅,大家開始稱我為模特兒,也接到人生第一支廣告邀約。當時愛迪達加州總公司來台拍攝一支廣告,代言人是中國女排隊長、奧運金牌得主惠若琪,也是我的偶像。有人把我推薦給經紀人,於是我就在台中、台北之間往返參加甄選,品牌方要海選出四個人來飾演代言人的同學跟隊友,我挺過多輪的淘汰,最後幸運入選。

身為模特兒的Miya,在鏡頭前有著極佳的表現力。

廣告是微電影的形式,不只是單純漂亮就好,確認入選之後開始接受表演訓練,我才發現,Wow,原來我很喜歡動態的演出耶!這也點燃我進入戲劇圈的火種。

我看著小螢幕裡的自己,體會到「這就是代言人的生命歷程」,而我竟然可以演出她的高中同學;這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我看完廣告,會想要成為「能夠帶給別人共鳴」的人。這也喚醒了當時在醫院陪伴爸爸時所種下的種子,我慢慢能夠理解觀眾對電影的熱情與執著。

  • 想證明「姊妹也可以做檯面上的工作」

雖然立志成為有影響力的人,但我剛到台北闖蕩的時期,還是很怕被人問我的性別跟相關經歷。有些人跟我對話的起手式是這樣的:

「欸 Miya,我可以問你一個沒禮貌的問題嗎?」

「欸妳很『特別』耶!妳是『特別』的人對不對?」

他們會笑得意味深長,從眼神可以看出他們已經看出端倪,但他們不說破,就是等著我親口承認的答案,想看我尷尬,好滿足那種「Got you!」的獵奇快感。我一聽到這種類型的話,都會手刀逃跑。

自從我在外拍模特兒圈開始嶄露頭角,關於性別的各種猜測與流言滿天飛,留言常常會出現「這男的啦」、「幹真假超噁」等惡意言論,我都不敢回應,甚至有時候會惱羞成怒,跟酸民對罵,卻從未去面對這件事情。

就這樣過了兩三年,有一個好友問我,「妳為什麼想要做這個工作?」

除了想成為能帶給別人共鳴的人,我也希望可以鼓勵姊妹們,我們可以做「檯面上」的工作,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在做性別還原手術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姊妹,我們花大錢承受手術的痛苦,但聊到未來的工作規畫,對方說:

「做酒店小姐吧!因為在那裡,男生只會看妳漂不漂亮,不會在意妳的過去。而且說實在的,有辦法做外面的工作嗎?不怕以後被掀出老底,又被歧視嗎?」

我當下非常心疼。我沒有輕視酒店公關這份職業,但是我們吃了這麼多苦,終於還原成自己該有的樣子,為什麼只有這個選項?但我也是當頭棒喝,因為我完全可以理解她的想法。

這件事情我一直放在心裡,我很想做些什麼,來證明姊妹們一定還有更多不同的選擇;順性別的人可以自由選擇從事的職業,我們也一樣可以做到,不需要被貼上只適合從事特種行業的標籤

我小時候很喜歡一位模特兒,她被媒體披露是變性人的時候,經紀公司陪著她召開記者會,她必須當眾展示身分證自清自己是女生,還要向社會大眾道歉。當我得知她也是跨性別者的時候,我想到她曾經走過這麼多精品大秀,容貌身材與才能兼具,這跟她曾經是男生的過往根本毫不相干,她就是我的榜樣跟明燈。只可惜她在此之後也慢慢淡出螢光幕。

看到這些案例,我心裡湧現了想要站出來的想法,想為姊妹們發聲,鼓勵大家可以自由追夢。但是,我的朋友卻一語驚醒夢中人:

「但是你從來沒有正面承認過,別人怎麼會知道妳是跨性別的性別還原者?」

我才意識到,儘管我懷抱著崇高的理想,但我始終沒有認清自己。因為我害怕別人不認同我,所以我剛進圈子的時候一直都很張揚,努力擺脫唯唯諾諾的樣子,表現的很辣、很露;同時也會怨天尤人:「為什麼做到這種程度,人們還是要緊抓著我的過去不放?」其實,最不認同我的人,就是我自己。

從這時候開始,我的心境有了不同的轉變。正好我收到FHM男人幫的專訪邀約,我考慮了一個月,覺得是時候可以好好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畢竟,不管外界的聲浪如何,都不影響我現在是女生的事實,何必跟人們計較。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卻在術後花了整整七年才想清楚。

當我好好講出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反而更自在;更舒服的是,在工作上,我再也不用害怕別人去討論我的性別。如果有人質疑我的身分,過去我會轉身就走;但我現在可以很勇敢的回應:「怎麼了嗎?我想這並不影響我的表演。」既然發我試鏡,就代表我的氣質跟外貌合乎角色的需求,我會請對方先看完我的表演再說。當我認同我自己了,也就不需要害怕任何人。

我在自己主演的電影《關山渡若飛》、《八尺門的辯護人》,以及近期要播出的《同棲散策》等影視作品當中,飾演的角色都是順性別女生,我的競爭對手也都是順性別女生,這些都證明了,跨性別的身分其實並不會影響我們想做的事情。

主演電影《關山渡若飛》劇照
  • 議題推廣的展望:消解無知,才能夠解除恐懼

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也慢慢有了一點點影響力。近二十年來,社會大眾對於同性戀的偏見與標籤正在慢慢消失,但對於跨性別者,還是有很多的迷思與刻板印象,例如「人妖」、「變裝癖」等等,跨性別的議題討論還是相對較少。

去年我在同志大遊行上台分享,也接受聯合利華的專訪,越來越多的團體或公司行號在嘗試發聲、讓員工更了解跨性別議題,我想都是好事。因為社會大眾了解越多,就越能降低恐懼。我很樂於分享,希望能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給大家一些不同的聲音,一些人生的小撇步。

因為跨性別的緣故,Miya在爭取工作機會,乃至自我風格的認同上都有過很多的困難跟掙扎。你覺得最辛苦的部分是什麼?你會給後進的LGBTQ 演員們什麼建議?

  • 對跨性別的迷思依然影響試鏡結果

台灣演藝圈有一個很弔詭的情況。直男演員若出演BL劇,會收穫各種讚美;但演員一旦向全世界出櫃,再去演BL劇,反而會被對手戲演員的粉絲攻擊;我自己也遇過很荒謬的例子,一位資深導演因為我以前是男生,質疑如果我出演的女生角色劇情會橫跨童年到成年、會懷孕生子,觀眾會不會看了很出戲?很多導演的戲很好,但是他們的思維模式會讓人翻白眼。

我告訴他,這應該沒關係吧!

在戲劇作品當中,可能有殺人犯、毒癮者這類角色,但演員表演出色,並不是因為真的有殺人、吸毒,一切都是表演的一部份。所以,當還沒有看到我的表演之前,憑什麼認為我沒辦法演出母愛、為孩子感到喜悅的感覺?演員不一定要有跟角色一樣的身分或經驗,才有辦法揣摩與表演。

即便我已經做完手術十年,還是有人會有迷思跟刻板印象,以為我是第三性,只是隆乳但保留男性生殖器。有一次一位 casting(casting director 選角導演)跟經紀人說,「我們要的是火辣、身材姣好、戲好又可以跟主角對戲的女生,你發Miya來幹嘛?」

經紀人幫我回應,「Miya就是你們要找的類型,你們可以先讓她表演一段,看了你就知道我在說什麼。」雖然最後我拿到了這個角色,但時至今日,當大家知道我的原生性別之後,還是會把我歸類為男性,我還是會遇到一樣的問題。有些casting比較理智,還是會給我公平試鏡的機會;但也有一些比較偏頗的,就直接跟我說「謝謝」,一點機會都不給,這也是目前最辛苦的事情,還需要很多努力。

認真研讀劇本的Miya
  • 追夢以前,先走出「我們跟別人不一樣」所導致的自卑與情緒迴圈

LGBTQ 的朋友,從小到大都可能籠罩在被歧視或霸凌的陰影之下,大家會覺得我們「不正常」;但一個人善不善良,跟性取向毫無關係,善良是一種選擇,所以不要一直陷在迴圈當中,會過得很辛苦。

我自己就是過來人,「不要再罵我是人妖跟娘娘腔,我也不是自願的」、「我也很想當正常人啊」,這都是我小時候的心聲,每天都很不開心,尤其手術後五年的時間,覺得自己幾乎要生病。我雖然很喜歡自己的狀態,終於成為真正的女生,但每天都要面臨排山倒海的攻擊謾罵,我在想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有時候在陽台上,我往下看,心裡會萌生一個念頭:「翻過去也就兩秒鐘,要嗎?」

我打電話給姊姊哭訴,她跟我說:「我們謝家的女生容易被罵,就是因為太漂亮了。」我破涕為笑,但也覺得很有道理——正因為我有點東西、我有料,才會被注意到、才會招致嫉妒或者各種審視的目光。

當我想通這些,我就不再去在乎旁人的目光;如果路上又有人盯著我,我會想,是不是喜歡我的穿搭?而不是擔心是不是對我有異樣的眼光。想看就看,三言兩語也影響不到我什麼。

不管是想當演員,還是想從事任何職業,我給LGBTQ的朋友們最大的建議是,「請把理想跟目標放在你的性取向前面」。你想完成的夢想跟性取向完全沒有關係,一旦確立好自己的目標跟理想,就要努力的去追求、去撞,如果一直是空想,事情永遠不會成真。充實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內涵,也培養自己的底氣,散發出來的氣質是騙不了人的。

蔡康永是一個很棒的例子,才氣縱橫,雖然他是男同志、氣質陰柔,但絕對沒有人會攻擊他笨或文盲;我有朋友考上調查局,也有朋友是工程師,他們的性取向都不影響他們的專業,也不會影響他們的工作待遇,能力與品格才能決定他們在職業生涯與人際關係怎麼發展。

不要因為性取向而自我設限,那會讓人忘了當下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

Miya 的性別認同是女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察、認知與開展的呢?不同年齡階段,曾經遭遇到哪些挑戰?

  • 自我探索的同時,要面對校園霸凌以及父親的高壓教育

幼稚園的時候,廁所不分性別,因此讀國小的時候,我其實一開始不懂為什麼要區分男廁女廁,沒有明確的性別界線。從小我就跟女生特別要好,也不覺得男生就是要堅強、保護女孩子,覺得就想跟大家一起玩。

兒時的謝嘉宸,在鏡頭前展現古靈精怪又可愛的特質

青春期到來,還不懂什麼是戀愛,但開始意識到自己對特定的男生有不同的感覺跟在意。升上國中,因為個性比較「娘」,而且變聲期之後嗓音還是比較細,開始被嘲笑是「娘娘腔」、同性戀;被笑久了,自己也確實喜歡男生,我也自然而然的以為,我就是同性戀。

國中三年,日子過得相當黑暗。個人物品會被同學亂丟,體育課打籃球的時候,被男生包圍起來輪流用球砸,打得一身是傷,老師也覺得只是小打小鬧,不必小題大作。在班級裡被霸凌的人們會形成一個小圈圈;但是我被欺負的時候,他們也不敢來救我,因為知道會被打得更慘。

可是,回家跟爸爸哭訴的話,爸爸是職業軍人,要求一定要陽剛堅強,反而會用藤條打我,手腳上都是痕跡,他認為就是要人盡皆知,我才會懂得警惕;只要頭髮稍微長長一點,就會立刻被抓著去剃平頭。

高中就讀男校,我更確信自己應該是同性戀。我當時常擔任學藝股長,也因此可以常常進出輔導室,跟輔導老師聊天,那是一位才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她推薦我一些書,我才第一次知道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有一次在班級活動上扮演日本神社的巫女,穿上了整套的巫女服,那是我第一次穿女裝,才發現比起帥氣的男裝,女裝讓我很自在、很有自信,我第一次在心裡挑戰自己:我真的是Gay嗎?

Gay 就只是喜歡男生,但不一定陰柔、女性化,其實很多男同志都是很陽剛帥氣的;但我檢視自己,我一點都沒有想要變的帥氣,當男生其實讓我壓力很大。因為害怕被爸爸打、怕被欺負,我每天出門前都要在鏡子前面自我喊話,「今天也要扮演好男生的角色,聲音壓低,不要三八、不要娘,難道還想回到國中時期一直被欺負的樣子嗎?」

但高中時期被欺負的情況少了很多,純男校反而「姊妹」多了起來,可以壯大勢力;同時也發現直男其實不一定都那麼壞,甚至班上同學很保護我,當我被其他班級的人欺負的時候,他們會跳出來捍衛我。

  • 大學時期開始表現舒服的性別樣貌,卻加劇親子衝突

大學時期,離開台東到中山醫學大學就讀護理系,開啟了第二人生。大一新鮮人的階段,還硬ㄍㄧㄥ著中性的打扮,因為還抓不到自己的定位,甚至還曾經被學姊告白;到了大二,大家變熟之後,我發現其實周遭的人都可以接受真實的我,真心的把我當朋友,所以我開始小小的嘗試化妝,只是都戴著口罩。

因為在醫大就讀,有更多的專業資源跟知識,所以我更加確定自己不是同性戀,而是性別認同障礙。我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第二性徵,也曾無數次的幻想如果自己是女體、穿上洋裝會是什麼模樣?我極度無法跟自己共處。

大三大四的時候,我開始留長頭髮,也比較容易被路人側目,好在我身邊的女生都很強勢的保護我,所以我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態。但我爸爸無法接受,甚至常常在我回家的時候,趁我睡覺想剪掉我的頭髮,為此我跟爸爸的關係降到冰點,關係更加疏離;我變的很少回家,甚至有一次爸爸開車五、六個小時來台中看我,我選擇不去見他。我一心想捍衛自己,也恨他一味要求我陽剛,卻從來不關心我到底想要什麼,恨他會為了親友的閒話打我、罵我

青少年時期的謝嘉宸,在父親的要求下留著極短的平頭。
  • 最後的親子時光,嘗試尋求與父親的和解

大學畢業後,有一天,姐姐打電話懇求我趕快回家一趟,她說爸爸很不對勁,希望我回家看看。我雖然不情願,但還是回了一趟台東,在火車站等爸爸來接的時候,他就站在我面前,我卻差點認不出他,因為他消瘦到臉頰凹陷,但是腹水腫大,眼白發黃,我的專業訓練告訴我,真的病得很嚴重了。那一個瞬間,我對他的敵意瞬間消散,我才知道,我不是真的恨他,我只是氣他不諒解我,氣他總是拿我跟同事朋友的兒子做比較。

醫生說爸爸時日無多,照顧爸爸的那半年,是我大學以來跟他相處最久的一段時間,也是我第一次把性別認同跟性取向的事情放到一邊;當爸爸在病床上又說起我的頭髮,我隔天就剪短了,因為我想先滿足他。我原本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以前爸爸對我這麼嚴苛與不諒解,後來才發現,他其實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愛與關心。爸爸身為職業軍人,帶過很多兵,他知道性別氣質與旁人不同的男生,在團體中會遭受到什麼樣的惡意對待,所以他嚴厲的要求我要陽剛、堅強,是因為害怕我在外面被人欺負

每個成長階段都經歷了不同的挑戰,現在的我想告訴大學時的自己:放下別人對你的偏見,真實的感受自己的情緒、傾聽自己的聲音。我當時太容易被別人左右了,害怕面對別人的評論或貶低;因為害怕被指手畫腳,所以不敢做自己。但我因為害怕別人的眼光跟想法,失去了很多跟家人相處的時間,錯過讓爸爸了解我的機會,這也是我最後悔的事情。直到父親去世,送骨灰罈入塔的的時候,我站在父母的塔位前面,才終於跟他們道歉坦白:

「抱歉沒辦法做你們理想的兒子,也沒辦法讓你們抱孫、傳宗接代,這輩子沒辦法做你們的兒子,但我會努力做不讓你們擔心的女兒。」

大家真的要把握時間,釐清自己想做什麼、想傳遞或解釋什麼,好好的說出來,不要做會後悔的事情。

性別認同跟感情與性取向,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不了解性別議題的人,可能還是會冒出「跨性別者到底應該跟異性還是同性交往」的疑問。Miya會怎麼應對呢?

跨性別女生在戀愛的時候會遇到一個特殊的狀況:在順性別的異男面前,我們常常還是被當成男生;但是在同志群體當中,我們又被歸類為女生。到底要跟什麼性別的人交往,其實真的不一定。

我在高中的時候,很喜歡班上的一個男孩,就用即時通傳訊息跟他告白,他告訴我:「謝謝你喜歡我,但是我不是『這種人』欸!但我們還是可以當朋友。」

過了一週,因為我們的座號相鄰,軍訓課的時候他都坐在我旁邊。當時剛開始流行照相手機,他的家境不錯,跟大家炫耀他換了新手機,我覺得好玩就拿過來自拍了一張。隔天,我收到了他的親筆信,上面提到:自從我跟他告白,他一直在想這件事情,昨晚更是看著我的自拍照整晚睡不著;他覺得我很特別,希望我可以給他機會,讓他把我追回來。

我們就真的在一起了,交往了三年多,直到高中畢業。我問他為什麼會喜歡我?當初不是說自己不是Gay?他說:「我不知道,我還是喜歡女生,但就是對你有感覺。」

所以,性取向真的是流動的,即便是異性戀,也可能出現某個特定的同性,就是只對這個人有感覺。跨性別也是,有些姊妹跟T在一起,只是打扮比較中性,但依然是女生;我未曾跟同性戀交往,男友都是異男,但未術之前也曾經跟女生交往過,也算是名符其實的『異性戀』。

感情就是各憑感覺,喜歡就是喜歡,當我們開始為愛痴狂,開始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把自己搞得很痛苦的時候,多少個晚上可能都會自問「為什麼是他,他哪裡值得讓我這麼愛?」當這個人出現的時候,就不要在意性別,跟著感覺走就對了!

而且人不要鐵齒,當你篤定自己就是鋼鐵直男,結果被一個男生迷的暈頭轉向的時候,真的會開始懷疑自己喔。(笑)

身為跨性別者,在戀愛經歷上,Miya的情路順利嗎?是否曾經遭遇過困難?

  • 交往前,一定要讓伴侶知情

我還沒有接受手術,男身女裝的階段,也交過幾任男友,他們都是直男,但他們也都告訴我:自己就是異性戀,而我雖然是生理男性,但我帶給他們的感覺就是一個女孩子,他就是無法克制對我的喜歡。那段時間我談戀愛簡直是如魚得水,甚至家長也很溫暖有愛的接納我。因為他們都曾經跟我相處過一段時間,確認對我的感覺,所以才毅然決然的跟我在一起。

反而在完成手術之後,談戀愛變得不太順利。他們接觸我的時候,我已經是女生了,他們也會對我有很多的想像,想要發展未來;一旦知道我是跨性別,不能接受的人就是不能接受。

我曾經隱瞞過一任男友自己是跨性別的事實,結果害他被嘲笑很久的時間。我沒有整容,術前術後的容貌都一樣,但我在打男子組排球的時候,就已經小有名氣。當他很開心的跟周圍的人分享,結果被嘲笑「雷達壞掉」、「找人妖」、「做起來感覺如何」,發言都非常的低俗,造成他很大的困擾跟陰影。其實我大可不講,但我覺得不能自私,與其讓別人去揭露這個事實讓伴侶難堪,不如我一開始就說清楚

此後我的原則是「不跟不知情的人交往」,我都會跟伴侶坦白自己曾經是男生,如果到最後還是希望擁有自己的家庭跟下一代,我也不會勉強。因為我還能怎麼辦呢?如果跨性別是我們無法走下去的原因,但這是我無法改變的事實

  • 如果伴侶家人不同意,也會毅然退出

另一任伴侶的情況是,他清楚也接納我的過去,但是他的家長無法接受。我很有長輩緣,一開始我跟他的父母相談甚歡;交往一段時間以後,他告訴父母我們婚後不會有孩子,因為我「自身的因素不能生」,男友媽媽還很心疼,以為我有什麼隱疾或苦衷,還勸他要對我好,領養也可以。但是,當她知道真正的原因是我曾經是男生,她完全無法接受,態度丕變。即便我們交往的期間,他為了我奮發向上,他媽媽反而更加緊張,因為兒子不是玩玩而已,更是哭著求我「放過」她的兒子。

現在生育率很低,有些女生不能生,也有女生是不想生。很無奈的是,一樣是「不生」,長輩可以接受媳婦是順性別女性,跨性別卻有可能被當成過街老鼠。我交往的對象大部份都會遇到家庭的關卡,但是不受家人祝福的感情,終究是無法長久的,所以我會選擇自己退出,我自己的爸媽都已經不在了,不希望他們為了我跟父母疏離

  • 不會為了戀愛而戀愛,培養自己更重要

隨著時間過去,我更女性化,更精緻柔美,有些男生追求我,可能是想要「試試看」我跟一般女生有什麼不同;我很戀愛腦,但當我發現我真心對待的人只是在利用我,我也真的很受傷。現在我單身,因為經歷過太多難過的事情,為了保護自己,我也推開了很多的緣分,不想要重蹈覆轍。

跨性別談戀愛確實會比較辛苦,但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擺在第一順位,讓自己變得更好,不停精進自己,培養自己的底蘊,自然會散發美好、沉穩的氣質,會發散自己的魅力。

當妳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尋找一段感情的時候,寂寞的人會互相吸引,兩個人在一起卻各自寂寞,對彼此都很沒安全感;但如果把自我提升擺在優先的順位,有自己的事業與生活,反而會吸引到類似的人。

姊妹們要認清一件事:談戀愛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接受手術成為女生,並不是為了可以順利的交到男朋友,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女生。很多人是為了能夠快點交到男朋友才去做手術,但是卻不知道,很多人剛做完手術時無法適應社會,身上還保有一些男性的生理特徵,但身分證上是女生,要面對很多的異樣眼光與閒言碎語,人生課題才正要開始。包含曾經的我也是,我們會以為所有的問題都是源自於性別認同障礙,只要接受手術擺脫錯誤的軀殼,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煩惱;做完卻發現好像更痛苦,甚至有些人走上不歸路。

手術可能可以解決一部份的困擾,但術後才開始要去學習怎麼當女生,認同自己就是一個真正的女生,放下並擺脫他人的評價跟目光所帶來的傷害。很多姊妹可能一時之間比較輕忽身體界線,或者想要證明跟宣告自己就是女生,過度的暴露跟展現自己的身體,也可能導致別人有可以隨便對待我們的錯覺。

Q:跨性別女生跟順性別男生交往,交往一段時間才說不能接受而分手,這樣的情況多嗎?

A:這應該很多姊妹都有遇過。但是,如果男生交往一段時間才說不能接受,會開始比較「妳為什麼不像一般女生一樣如何如何」,多半是外面有人了。男生講這個都是套路!姊妹們,千萬不要覺得自己不好,你們的感情可能早已經出現了問題,這些說詞都只是把責任轉嫁給妳,來降低他心裡對妳的虧欠!

「分手」是情感關係中難以迴避的課題,對Miya而言,別離有什麼樣的影響與意義?你會如何自處或自我療癒呢?

今年我結束了一段感情,因為對方跟我的好朋友劈腿。但這一次的分手,我發現自己的心態跟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我很心疼以前的自己,在感情裡被糟蹋。若是以前的我,遇到伴侶的背叛,我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怪罪在自己的性別上,也總是極盡卑微的懇求對方不要離開,對伴侶情緒勒索,拼命想要對方給出一個說法。

這次我沒有大吵大鬧,得知實情之後,我約他吃飯,過程中也自然的聊天,然後,我沒有任何預警的,像是在聊另一個日常話題一樣,淡淡的問他劈腿的情況。他承認之後我也沒有多說什麼,只是給他意味深長的笑,讓他知道我已經知情,卻不多談我了解多少,有什麼想法。吃完這頓飯,我們平靜的分開,他問我約好的旅行還去嗎?我笑著說,我不想去了,就這樣就好了。我說完再見後往反方向離開,他沒有追上來,也不曾再跟我聯繫。

我的自處跟療癒,就是看破而不說破。我不再歇斯底里的發怒、追問,因為一來會讓自己很猙獰醜陋,二來會讓全世界的人同情他。把各種猜忌跟懷疑留給他跟劈腿對象自己處理,當一個清爽的局外人。一個人如果真心的喜歡妳、心疼妳,他會有定力跟智慧,去克服外來的誘惑;刻意去管束是沒有用的,管不住就是管不住。

感情走到盡頭,既然發現彼此不是一路人,那就盡早撤退,生氣也無濟於事,更不需要歹戲拖棚。分手後,我規劃了一個人的旅行,看了很多自己想看的影視或表演作品,不用再考慮他的時間,或者陪他應酬,我可以把精力用來規劃自己更想做的事情,對自己有益的事情。

當然想到的時候還是會難過,如果真的捨不得、不想放手的時候,就問問自己:「繼續下去會更好嗎?他會有所改變嗎?」但是劈腿跟家暴一樣,只有零次跟無數次;各種分手的理由跟狀況也都一樣的道理,如果無法改善,那就各自安好。所以不要把分手當成人生的難關,不再把感情放在自己的價值跟理念之上。

很多人會敗在「不甘心」,但我們不要用不甘心去衡量這一切,沒有了就是沒有了,一切從下一段重新開始,不要讓執念綁架自己,無法好好生活,甚至面對下一段人際關係。就好像「錢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喜歡的樣子」,這段逝去的感情跟時光也沒有消失,它只是變成了很棒的回憶。

Miya給藍色讀者們的分享與鼓勵:

不管是已經成為跨性別,或者正在跨性別的路上,請一定要把自己的價值擺在第一順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做什麼,因為性別不影響個人涵養的累積,有底蘊了,就能夠應對未來的種種課題。

至於感情路上,離開的人就讓他離開,也不用惡言相向,不用為了一個已經不相干的人去內耗自己的福報、累積業障;大家各自平安,不要被執念綑綁,讓美好的回憶留在心裡。也許把精力留給下一個人,創造更棒的時光;若不想戀愛,好好的成就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很棒。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