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專訪】作家李豪|人生與愛情沒有標準答案,用心思考的過程,比答案更為重要

by News

「你不需要勉強自己變成對方想要的形狀/讓土星有環,讓彗星拖著塵埃/我愛你,連你黑洞的昨日也愛」——李豪.〈與厭世者交往守則〉

你對新詩的印象是什麼呢?是「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還是「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近年來,網路社群掀起了新詩閱讀的浪潮,但並非我們在國文課本上熟悉的老詩人,而是新生代的詩人們,貼近時代的脈動,寫下引發當代年輕人共鳴的詩句。

華文新生代作家——李豪,身為網路十大新生代詩人之一,憑藉厭世但細膩的文筆,刻劃愛情的曲折與心聲,無數讀者在詩句中找到自己。李豪應邀來到藍色專欄,與大家分享他對創作與情感的理解…

一、李豪在2021年被票選為網路十大新生代詩人,目前出版三本詩集、兩本文集,是文壇的新星。但大學時期主修特殊教育與表演藝術,是什麼引導你走向專職寫作?

先澄清下,目前仍不是專職寫作,在臺灣能夠僅依靠寫作生活的人是少之又少。在學期間,我因為經營穿搭部落格做出些許聲量,所以初出茅廬,接觸的是流行網站編輯工作,此後也一直從事媒體業,雜誌與數位內容,後期也從流行類橫跨到生活、藝文類型,編輯到商案企劃。

我想擅於寫作一部分也是因應時代,我成長的年代,攝影不如現在方便,而音樂又需要成本,而寫作相對廉價,一張紙、一枝筆就能和世界表達自我。在網路準備發展的2000年初,奇摩家族論壇、新聞台和電子報這類型媒介也主要以文字傳播。這不是紆尊降貴,有時候常想倘若晚出生個十年,或許我就不是寫字的人,而是影音創作者、視覺傳達設計等等。

所以一路以來我知道自己會寫、能寫,卻從沒有認為這是我的 EGO 所在,僅僅作為一種工具。在寫作領域能夠被看見,一部分也是搭上時代的列車,在惴惴不安的現代社會,各個分享詩作等網路社群成為人們閱讀的窗口,而詩簡短的文體也符合網路破碎的注意力。

二、對李豪來說,新詩是一個什麼樣的文體?創作新詩的起點與理念是什麼?

如前述所言,新詩寫作的起點是因應時代脈動,我一直知道自己能寫,所以也試著將創作發表在PTT詩板上,幸運有獲得回響,也因此激勵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其中另一個主因是那幾年的自己過得並不是太好,那些走遠的人也愛讀詩,或許有一天他們能夠讀出詩中暗語,再回頭重新理解自己。

至於詩是什麼樣的文體,以形式上來說,即是以精粹而富節奏的語言文字來表現美感、抒發情緒的文體。但作為創作者不該有框架,可以反詮釋、反精煉,只要自認為詩,便無不可。

自承淺薄,非學院派出身無法給出什麼理論基礎,我曾經認為詩是作為隱晦溝通的工具,但如今已經寫作五、六年,對詩的種類、產業市場、作者的倫理責任等都有更深的認知,工具論可能不是我現在主張的,不把詩視為通往某個目的的手段,更純粹認為——寫詩就是寫詩。

三、「愛情」是李豪的作品中最受矚目的主題。對李豪來說,文學創作與愛情之間的交互關係是什麼?這些詩作都是源自自己的經歷嗎?或者有其他的取材與靈感來源?

想先以《愛情的正常性混亂》這本書對愛情的經典詮釋作為破題:「愛情是私生活中的神祇,是宗教消失後的宗教,是所有信仰盡頭的終極信仰。」愛情對於現代人已不只是傳宗接代的意義,它更多像是解決存在危機的一瓶靈藥。

遑論古今中外,愛情一向都是創作者最深刻的養分,而對於觀看者而言也最具共感。坦言說我的寫作濫觴於自身對愛情的曲折,因此很大一部分都是從個人經驗出發,然而也有部分作品,我在創作的出發點,表面讀是愛情,實際別有隱喻,不過如何詮釋就交由讀者判斷。

四、詩集三部曲可以看到風格漸變的歷程,《自討苦吃的人》、《瘦骨嶙峋的愛》,細緻刻畫了在感情裡破碎的現場;《傾國傾城的夢》則可以發現主題更廣,文字運用也有更多嘗試(例如:〈雙生火焰〉的象形巧思),請問風格變化背後的心路歷程?

我不是一個喜歡自我重複的人,所以題材觸角也會試著延伸,從社會關懷到議題思辨,有虛構的成分也有觀察的心得,或許敘事上有所假設,但最終還是出於「我」怎麼想。

您的觀察很好,《自討苦吃的人》(2018)、《瘦骨嶙峋的愛》(2019)到《傾國傾城的夢》(2022),這三本確實都有作出許多改變,尤其第一本到第三本中間創作期相隔超過四年,我不希望總是原地踏步,安於現狀,所以做了嘗試去衝撞既有的框架,那個框架不只是「詩」這個文體,更多是「李豪」作為一個詩人的印象。

所以,前兩本詩集在書腰上寫的是「廢鬱詩人」,至《傾國傾城的夢》發行時,我便請出版社撤下這個標籤了,改為「新生代華文作家」。

五、李豪獲封為「廢鬱系詩人」,尤其對情傷的刻劃直擊內心,透過社群分享的形式擴散,在網路上引發了廣大的迴響。你怎麼看待這個稱號,還有網路世代對於私密脆弱的情傷描寫,產生集體共鳴的現象?

「廢鬱詩人」其實也沒有什麼獲封,其由來自於我自嘲為「廢鬱青」,到了出版社就成為一個商業手法。

我不置可否,但始終認為那是一個過程,我的作品、甚至我的人是什麼模樣應該要讓讀者自己去認識,是廢鬱、是浪漫或是激進,也可以都是,我是流動的。

回到正題,問到網路世代對於私密脆弱的情傷描寫,產生集體共鳴的現象?老實說我並不完全樂觀,但也不想說得太白,恰巧可以用前月我在誠品書店誌《提案》作的一首詩代為回答。

/ 假如詩人欺騙了你

李豪的詩讓你思考意義,但他並非要拯救你。

潘柏霖的詩讓你喜歡自己,但他並非要拯救你。

陳繁齊的詩讓你對脆弱練習,但他並非要拯救你。

徐珮芬的詩讓你在黑洞看見自己的眼睛,但她並非

並非為了要拯救你。

當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寫在一則沒頭

沒尾的私訊,語焉不詳,略帶挑釁,他說:

你以前某些詩還不錯,有寫中我,只是怎麼

後來作品既不憂鬱又太政治? (此時我看了窗外

的天氣,陰鬱晦暗,東北季風攜來霧霾)我不知道

原來,我的悲傷需要人提醒?

試想他杜撰的詩人必須痛必須病,流水線般

生產虛構的情感,並符合標準化人物設定,但愛

如此真實,我不能被你所愛,這個國家仍然

令我分心

當有人責備我們不夠深入,寫在他者分享詩作

的留言處,可能僅瞥過網上流傳的幾首,他說:

這也算詩?(顯然關於這麼重要的

一個問題。他自認是善於思維的,文字也簡潔有力)

到底寫什麼才算詩?我想起鴻鴻的〈阿茲海默禱詞〉

——總是說完抱歉,才發現該說的是幹

自由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但沒有人

知道自己的意見並不重要,就像黑夜

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只想翻白眼

當有人說詩人要是詩人,而詩

要有詩的樣子

說我變了,我確實也變得

不能想太遠的事情

有太多瑣碎的現實

必須面對,一人兩貓三餐四季

每本書售價三百元,我只有拿百分之十

如果我沒有寫出你喜歡的句子

我很抱歉,但我選擇寫自己想寫

終究我寫詩從來不為了要拯救誰

將寄託投射於崇拜之人是危險的

我看過英雄尚未死去就活著像個惡棍

也見過自溺之人將自己溺死

假如詩人欺騙了你

請記得詩本身不是騙子

六、面對分手失戀的傷痛,你如何看待感情的聚散,又會怎麼調適?你會給正在遭遇情傷的朋友什麼建議呢?

我們從小的教育總是為了考試,又考卷上每個問題都一定有它正確的答案,彷彿我們只要對著解答就能夠透徹真理,於是令我們漸漸變得死板,只要答案不要過程,比如說穿搭亦是如此,不少人都是照本宣科,以為流行的物件集於一身就會變得好看。

現實不是這樣的,有很多的難關更像是申論題,甚至思考的過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所以不要心急,去歌裡、書裡、電影裡找答案吧!此次作答儘管要窮極一生追尋也不會倒數計時,就讓時間問問自己,讓智慧問問自己,讓後來的自己問問自己。

七、請李豪給正在情感世界裡迷惘的藍色讀者們一句話:

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要用心才能感受。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