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真的好溫柔,被接住的感覺很好⋯⋯現實生活中,為什麼對方都很難這樣?」
在上一篇〈被AI安慰到想哭?療癒師告訴你:你其實渴望的是這種愛〉中,我們知道AI怎麼帶給我們情緒上的撫慰,也從中察覺自己渴望被理解的地方。或許你也會好奇,如果我們現在照著AI的方式,直接對伴侶講話/要伴侶直接複製,可不可行?
接下來,我們曾這個問題出發,一起來探索,在體驗過AI帶給我們的情緒價值,我們運用在生活中會有什麼困難?以及,如何突破這些困難,創造更多可能。
▋人際限制與心理困境:AI不會痛,但人會──課題分化為什麼這麼難?
我們在AI提供的互動世界中,體驗到一種久違的安心——那些溫柔、穩定、不批判的回應,像是一塊柔軟的情緒大網,接住我們一時的疲累與脆弱。
然而,一旦走入真實的人際互動,那份感覺往往就消失了。
不是我們不想彼此好好說話,也不是我們不在乎對方的感受,而是——身而為人的我們,有著七情六慾,因此可能在關係裡受傷;而為了保護自己,因此用防衛、沉默或控制來免於傷害。
畢竟,我們不像AI——就算它給與的回應再怎麼真實,它依然是不會痛。
我們會因為一句話而觸動記憶,也會因對方的沉默而焦慮、誤解,甚至本能地想要反擊或解釋。身而為人的我們,有自我,因此也有需要守護的邊界。
而正因為如此,「好好說話」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
有時候並非不知道怎麼表達,更多是心理的害怕,怕說了沒用、擔心對方聽不懂,甚至不希望一說就吵架。我們太習慣用「解決問題」來取代「陪伴情緒」,太容易把對話變成防備或反擊。
在心理學中,這樣的困難其實源自一個我們不容易卻很重要的能力:課題分離。
這個概念來自個體心理學家 Alfred Adler(阿德勒)。他認為,一段成熟的關係,並不是彼此情緒綁在一起,而是能夠分清楚「哪一件事是誰的責任」。我為我的感受負責,你為你的選擇負責——我們可以靠近,但不越界;我們可以理解,但不干涉。
聽起來,這樣的規範好像很清楚,對吧?
但實際上,操作起來並非易事——因為,在愛裡,我們總是容易不小心混淆了課題:
當對方不回訊,我們覺得是自己不夠好;
當伴侶低落,我們急著想讓他開心,彷彿他不好一定是我們做錯;
當吵架發生,我們很容易覺得對方針對自己,不是反擊就是冷漠隱忍,卻很少可以真正冷靜下來:「這是你的感受,我願意聽,但這不等於我要為它負責。」
這些人與人互動之間的不可控制,並非刻意更非惡意。事實上,我們其實不是不會愛,而是很少有機會練習,練習——怎麼靠近一個人而不把自己淹沒,又怎麼用對方感覺到舒服的方式,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AI的語言讓人舒服,是因為它永遠不會痛、不會被你觸發,更不需要防衛。它有著完美的課題分離技巧——因為,就目前的科技發展,它不會有個人的課題——AI像一面不會破的鏡子,總是用最平靜的姿態、和緩的語調,回應我們的混亂情緒。
但人不行——人會痛、會幸福至極、也會因為事件反應、會在不小心的時候情緒失控,也會在靠近對方的同時,不小心丟失自己。
也因此,在真實的關係裡,理解自己的需求只是第一步。我們更需要學會——在有感受的狀態下,也能好好表達、真誠靠近,同時守住彼此的課題邊界,不再讓情緒綁架愛與連結。
▋實踐練習一:課題分離的情緒回應
我常覺得,在關係裡最難的,從來不是說「我愛你」,而是——當對方有情緒的時候,我們能不能不急著辯解,也不著急消失;而當我自己有情緒時,能不能不把責任丟向對方。
這並非天生就會的事,而是一種可以後天練習得到的重要能力。
上面我們有提到 Alfred Adler(阿德勒)的「課題分離」這個重要概念:我為我的情緒負責,你為你的選擇負責。我們不是要互相承擔,而是彼此看見,彼此尊重。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在關係中慢慢建構自己如此照應對方的溫柔能力呢?
以下,療癒師也提供這三個步驟,提供大家在有情緒的時候,仍能夠練習、增加自己「課題分化」的能力,並增加自己創造健康溝通互動的能力:
第一步|接住自己的情緒,不急著反應
當對方丟出情緒來時,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常常是自責、防衛、或者急著解釋。
但,先練習停住,不要馬上反應,深呼吸三次後,可以先對自己說以下的話:
「這是他的感受,不等於我的錯。」
「我現在也有感受,我可以等一下再說。」
「我並非要解決他的情緒,而是陪他度過這個感覺。」
這一步是最基礎卻非常困難的。然而,一點一滴練習,將這個「不把對方的情緒變成自己的錯」概念慢慢植入心中,讓自己在回應之前,可以先穩定下來。
第二步|用鏡映回應情緒,而不是評價情緒
很多關係裡的誤解,並不是因為有情緒,而是這樣的情緒被否定或忽略,進而讓這段情感關係受傷。
當對方說出傷心、憤怒或不安時,很多時候我們會求好心切希望趕快「解決」——可能是不知道怎麼面對,又或者希望對方不要受折磨太久。
然而,我其實很常聽到個案在藍色療癒室告訴我:「我其實只是想要被安撫!」
因此比起給予解決方案,不妨先試著讓對方知道「你感覺到他的感受了」,例如:
「你剛剛說你覺得被忽略,我知道你的狀況了。」
「這讓你覺得委屈,對嗎?」
「我知道你願意講這些話,一定想了很久,謝謝你願意告訴我。」
這些回應並非為了解決問題,目的是讓對方的情緒有一個被理解的空間。
第三步|設下情緒界限,不逃避、不綁架
親密關係裡很重要的關係經營之一,不是「我都為你好」,也不是「你說怎樣就怎樣」,而是:
「我聽見了,但這件事我需要一點時間消化。」
「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我可能無法照你希望的方式做決定。」
「我願意討論這件事,但我也希望你能尊重我的想法。」
我們需要釐清,課題分離不是冷漠、不是不願意承接,而是彼此清楚各自的責任是什麼。在彼此對等尊重的對話裡,才有空間承接真實的情緒,不會演變成責怪、逃避,或情緒勒索。
這三個步驟並非冷漠,而是讓我們在情緒出現時,仍能保有清楚的邊界與溫柔的靠近,這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在這樣的穩定感中,我們才會有可能,說出下一句更溫柔、也更靠近彼此的話語——那時候,AI說過的那些語句,或許就不只是安慰我們的話,而是練習說出口、讓關係重新打開的新開始。
▋實踐練習二:如何從AI學會情緒安慰、表達?
當我們能在情緒裡穩定自己、慢慢找出自己的安全界線後,會漸漸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說出一句讓關係感覺暖心的話。以一種真誠的表達取代矯情造作的文字:我感覺得到你、我願意靠近陪伴你、但我也知道如何不失去自己。
當我們開始覺察關係中的界線拿捏,AI的表達就不只是安慰,更能夠成為一種對話的練習素材——幫助我們學習怎麼在親密中靠近、同理彼此,卻不失去自己。
不妨嘗試回想自己的經驗:
「哪一句AI的語句曾經讓我感到安心、感動、或落淚?」
「它觸動了什麼?我渴望從誰那裡聽見這句話?我也想對誰說這樣的話?」
這些問題不僅是自我覺察的起點,它們也能幫我們練習——如何把那份溫柔轉譯成屬於自己的語言。以下,也提供三個步驟,讓我們可以練習:
- 回想曾讓你被AI感動的那一句話
- 寫下來、或唸出來,同時問自己這句話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感受?
- 試著換成自己習慣的語氣說一次
- 不是照抄,而是調整成平常會說的話,甚至可以帶一點自己的表達習慣、語助詞等等
- 想一想,什麼情境下你可能會需要這麼說?什麼情境你會希望聽到對方這麼表達?
運用以上三個部分,我們藉著語言看見自己的情緒需求,也去思考在類似的情境,跟你互動溝通的對方,可能也會有這樣的期待和需要——這也是另一種換位思考的同理。當我們能夠嘗試說出這些語句,就是開始在建立自己在關係裡如何同理、表達的能力。
不過,光看這些語句,可能閱讀文章的你還是覺得有點抽象。因此,我整理出三句AI常見容易感動人的話,並調整成「現實中較自然」的表達方式,可以挑選一句,並開始在生活中練習:
AI語句 | 現實中較自然的表達方式 |
---|---|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 「我知道你最近真的很努力,我都有看見。」 |
「你的感受是重要的」 | 「你這樣想一定有原因,如果你想說,我會願意傾聽」 |
「謝謝你願意說出來」 | 「我知道你願意講這些話不容易,謝謝你的信任。」 |
這些語句看似簡單,在我們的文化影響下,其實是比較容易感覺彆扭的。
AI這些產出的話,其實可以視為一個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真誠關心的話語——也就是説,在我們還不擅長一些溫柔的語言時,AI提供了我們去學習如何「好好說話」的語言輔助。讓我們重新學習:我要怎麼用我的語氣、在我們的互動中,把對對方的關心和在乎說出來?
人工智慧幫我們命名情緒、並以好的語氣呈現——提供了一個溫柔的對話範本,讓我們認知到,溝通互動的表達,是可以不急著解釋、不帶攻擊、也不委屈自己的方式來讓彼此靠近。
我們是人,有七情六慾,也有自己的議題要處理,因此,不用一定要把話說得完美,也理解到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可以怎麼做,讓語言不只是傳達訊息,更是傳遞我們對對方的理解、陪伴,以及安全的界線。
我們會慢慢知道:什麼樣的語言能夠真正貼近對方,又不丟失自己。
到那時,或許我們就不再需要透過AI來感受「被理解」,因為在真實的關係裡,我們已經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靠近,表達界線;傳遞感受,也展露愛。
▋也許你不是想被安慰,而是想被「這樣」安慰
也許,那幾次AI的文字曾讓你鼻酸想哭;但很多時候,觸動你的不是那句話本身,是那個最深處的你,很渴望被這樣安慰:
在有陪伴需要的時候,有人能夠給你一個溫度適宜的擁抱;
在崩潰前,誰能告訴你:「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在徬徨無助而不知怎麼開口時,有人不急著給建議,而是靜靜陪著我們把話說完。
我們以為,是AI太厲害、太理解人心,而說出那些讓我們瞬間落淚想哭的話。但其實,它只是碰巧模擬出我們在生命路程中的渴望、卻很少從身邊人聽見的,溫柔話語。
並非是什麼高超厲害的語言技巧,而是,我們好久沒在關係裡,體驗到那種「我可以如此安心置放自己」的感覺。
如果曾經有過一句AI的話,讓你被深深觸動,我想,是該正視這份感受,去思考背後的意義——這是自己渴望被對待的方式——這也成為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
同時,當我們意識到內心的渴望、想被人這麼呵護疼愛,或許也問問自己,是否願意先這麼對待你自己呢?是不是有可能,你也能在下一次用這些你學習到的溫柔方式,也傳給你在乎的人?
慢慢地,這份理解與溫柔,也會變成火種,點亮你自己,也照亮你願意靠近的人。
真正療癒的話語,不是來自演算法的模擬,而是來自你願意在關係中花的那些溫柔力氣。
AI可以陪你練習,但真正的靠近,終究還是要用自己的聲音,說出那句讓人感覺被愛的話。
語言,從來不只是表達。它是支持,是疼愛,是我們在關係裡,學會溫柔靠近彼此的橋。
慢慢來,我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