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情感關係,都是一面鏡子
過去,我曾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溫和、理性、擅長溝通的人。
直到有一次,一位伴侶在一次爭執後對我說:「妳知道妳每次都很抗拒防備嗎?我說什麼,妳都會先急著解釋、辯解,好像我都是要故意針對妳,這讓我覺得很無力。」
那一刻我才驚覺,原來我自以為的「有道理的理性表達」,其實是一讓對方無法靠近的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困惑?
「明明我很努力經營這段關係了,為什麼還是會吵架?」
「明明我已經退讓了,為什麼對方還是說我不懂溝通?」
每一段關係,都像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自己更深層的模樣。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想好好相愛,而是我們過去經歷的痕跡,早已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如何去愛」。
婚姻治療專家John Gottman博士在研究了數千對伴侶後,發現有四種特別容易傷害關係的溝通模式,他稱之為「關係中的四騎士」:批判、輕視、防備和築牆。
這些行為常見於伴侶爭執、情緒勒索、溝通失衡的關係裡,看似平常的對話,其實可能是讓關係失溫的主因。而它們背後,都藏著沒被好好理解的傷口。
若你還不熟悉「四騎士」是什麼,可以先從這一篇開始:《你的吵架方式正在殺死感情!四騎士揭露多數關係的隱形殺手》
批判式溝通:當你想控制,其實是因為你感到不安
「你可不可以不要每次都這麼被動?事情都拖到最後一刻才做,然後又要我幫你收拾。」
「你永遠都不會主動做家事!」
「你怎麼又把事情搞砸了?」
批判時常不是針對特定行為的不滿,而是對整個人格的否定——對人,而不對事。尤其是當我們用上「總是」、「從不」、「你就是那種人」這類語句時,批判就變成關係的破壞者。
然而,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很多時候,可能是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以及想要抓住一些確定性的渴望,而產生這樣的反應。
在我眼中同事B是個獨立堅強的女生,但偶爾午間的閒聊,她透露出在戀愛中,常常陷入焦慮:「每次男友沒即時回訊息,我就會忍不住發長篇大論,指責他不在乎我。」
當我們對愛的掌握感很低時,批判就變成了我們向對方喊話的方式——或許過去的經驗讓我們學會「我們必須糾正這個行為,才會有所改變」,因此我們拋出這樣的話語希望對方「重視」我們,卻反而不知不覺讓彼此越來越遠。
輕視:當你貶低對方,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沒有被看見
「算了啦,你根本不懂我在說什麼。」
「這種事還要我教你喔?」(伴隨著翻白眼)
「你的想法真是天真可笑。」
輕視是一種關係毒藥,它比批判更具殺傷力。輕視會讓對方不再覺得自己值得被愛、被尊重。
這種行為背後,常常藏著看不見的自卑與壓力。當我們在生活或工作中感受到被忽視、不被看重,回到親密關係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用貶低他人來挽回自我價值感。
我曾聽過一個例子,身為中階主管的R先生,由於自己的職場經驗豐富,很習慣的給予太太建議,然而,他的方式都比較是上面的那種表達,他跟太太的關係也越來越冷漠。跟他深聊後,才發現這幾年他感受到職場的壓力與不安,也不知道該怎麼發洩和表達自己的無助,「我以為我在幫太太看清現實,現在才知道,我其實是在投射自己的焦慮。」
我們越是在外部世界無法掌控,就越容易在關係裡找出口。而輕視,成了我們暫時抬高自己的方法。
防備:你越急著澄清,其實越怕被否定
「我不是那個意思,幹嘛這樣解讀我?」
「我有做啊,只是你沒看到而已。」
「我會晚回家是因為你每次都讓我壓力很大!」
防衛性溝通,是一種很常見的溝通困境,尤其在親密關係裡,當我們怕被責怪,第一時間就會先保護自己——也就是這篇文章開頭時的場景。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習慣丟出很多解釋,避免自己被「貼上標籤」——我們的教育徂小讓我們非常重視結果,因此「犯錯」可能就等於「失敗」、「不值得被喜歡」,因此我們習慣快速防備,證明自己還是值得,沒有這麼笨、這麼不好⋯⋯會發生這樣都是有原因的——避免面對真正的問題,能閃就閃,
事實上,防備的背後,不是冷漠,而是深層的害怕。
不是不願意道歉,而是太害怕那代表著自己不夠好、不夠被接納。
情緒冷漠與築牆:當你選擇沉默,是因為你覺得說了也沒用
「你要講就講,不講我也不會問了。」
「我累了,懶得再解釋。」
「隨便你吧。」(接著轉身離開)
沉默不是沒感覺,而是感覺太多,不知道怎麼說。
很常碰到個案跟我說自己的伴侶都選擇安靜、不想要說話,讓他們覺得很無力。然而,有次碰到的K讓我印象深刻:因爲她在關係中,時常選擇安靜,也因此常讓伴侶抓狂。
「療癒師,我後來發現,當對方提高音量,我就會想要躲起來,腦袋自動關機。」她描述自己並非不在意對方,也不是不想面對問題。隨著我們的釐清,才發現,因為過去高壓的家庭經驗,讓她學習到閉嘴,因為太常經歷「說什麼都錯、沒用」的感覺。長大後,只要當對方情緒一來,她就像按下靜音鍵,只剩下空白。
築牆,是關係中最安靜的斷裂。它不吵、不鬧,只是讓你漸漸感覺不到對方的存在。
當我們開始看見自己,改變也會悄悄開始
如果你在這篇文章裡,看見了自己的某個影子,請不要急著責怪自己。這些模式不是壞,而是你曾經用來保護自己、讓自己好好活下來的方式。
我們不是突然變成這樣的,而是在很多次想被理解、想被接住,卻沒有成功的時候,一點一點學會了這些反應。
我們不需要一次就變得完美,但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練習:
從下次想批評時,多一秒覺,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其實感到不被理解?」
從下次想冷處理時,試著說出:「我現在不知道怎麼說,但我想讓你知道我還在乎。」
這些細微的轉變,會為關係打開新的空間,也讓你看見一個更柔軟、更有力量的自己。
下一篇,我將會帶來這個系列的第三篇文章,提供更多我們可以做的具體行動,減緩四騎士的出現,降低關係傷害的危機,我們一起走進關係修復之路,也成為對自己溫柔的你。
🔆如果你需要一個傾聽的空間,伴你梳理思緒的樹洞,也喜歡療癒師過去的各種文字分享,歡迎寫信給藍色是分手的顏色詢問〈藍色字光計畫〉——以書信往來方式的服務,讓我們陪你走過這一段路。 breakup.blu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