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六回去參加以前大學球隊的OB賽,遇上了大雨,我肚子很餓,球場又離有賣食物的地方很遠,因此我很罕見的打開了Uber Eats。
在清單裡面,我看到了麥當勞、必勝客等等,但都覺得平常就吃得到了,不想多花外送費叫這些食物,於是我叫了一家Pizza,反而花了更多的錢在午餐上面。
明明是不想多花錢的,為什麼會點了更貴的東西呢?我想,這可能是心理學上的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所帶來的結果。
你的比較基準,影響了你的決策結果
心理學上所稱的定錨效應,指得是「我們在做決定時,很容易受到先前的資訊所影響。」這個現象是Amos Tversky與Daniel Kahneman兩位心理學家所提出來的,他們觀察到,隨機請不同受試者在5秒內估計1x2x3x4x5x6x7x8或8x7x6x5x4x3x2x1時,受試者估計出來的數字平均分別是512和2250。
為什麼估計同樣的一串數字,只是把它反過來寫,就會造成不同的估計值呢?這兩位心理學家認為,是因為受到了數字呈現的序列所影響而導致不同的估計結果:以8作為開頭的那組,會傾向把數字估計得較大,以1開頭的那組,會傾向把數字估計得較小。
也就是說,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受到先前出現的事件所影響,而做出不一樣的判斷。
同樣的,當兩間牛肉麵店比鄰而開,一家正在做促銷,從120元特價為100元,另一家則是因為物價上漲,從80元調整為100元時,我們就比較有可能到降價的那家消費,即便同樣是花一百元,但前者會讓我們用120元做為比較基礎,所以覺得賺到了,後者則會讓我們用80元做為比較基礎,所以覺得吃虧了。
為什麼你離不開壞情人?原來也是定錨效應在作祟
同樣的現象,其實也適用於感情上面。洪培芸臨床心理師,曾在〈為何關係中,吃虧的總是我:定錨效應無所不在,務必清醒的活著!〉一文中表示,如果一個人一直離不開壞情人,也有可能是定錨效應造成的影響。
譬如有一個人的情人,一開始會對自己使用暴力,或是酸言酸語相待,到後來只是常常對自己不理不睬而已,那麼在關係中的人就會認為說,至少我們現在的關係並不壞,沒有像一開始那時候那麼糟,而不願意離開這段關係。
這確實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不過,我覺得洪心理師在這一篇文章中給出的解法實在太過薄弱,她只提醒我們要「保持覺察,秉持懷疑精神」與「對你造成困擾,形成問題意識」,但實務上,我有更好的做法,因此決定撰寫這篇文章來探討。
錨定效應無所不在,但我們可以善加利用
昨天,我在我的臉書發文討論我點餐的事情,有一位朋友就留言說,她不會拿「平時就吃得到的店家」來做為比較標準,而是會想說「我多花100元,就要多打工半小時」。
這讓我想到了,原來錨定效應的錨,其實是可以調整的。當一個人把定錨效應的錨,擺在了「多花100元,就得多工作半小時」上面時,她就自然不會點納些比較貴的食物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把感情的比較標準,放在「其他好的關係中,人們都是怎麼對待自己的伴侶」時,那他就比較有可能發現自己當前的關係,其實不如想像中那麼好。
要怎麼改變我們心中的錨呢?我覺得可以先仔細想想,周邊有沒有哪位朋友的愛情關係,是你比較羨慕的?或是是否曾經在愛情心理學的書籍讀到怎麼樣子的相處模式,是你覺得你能夠享受其中的?把你理想中愛情的模樣寫下來,形成一個新的錨,再來和眼前的關係比較,好好地去思考這是否是你想要的關係?
當然,有一些人覺得自己的關係是不好的,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標準太高了。多聽聽身旁朋友的關係,以及多看看一些愛情心理的相關資訊,也許你會發現,你原本的錨,就放在一個很不合理的假想情人身上,要得到這樣的關係,實在是很困難,那就可以調整你內心的錨,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理想相處模式,再用這樣的模式,去判定眼前的關係,是否其實已經夠好了。
比較,是我們每個人在決策時,都會遇到的事情。比較沒有不好,這是很自然的現象,重點是你拿來比較的基準點,是不是你心甘情願處在其中的關係狀態。
–
讀完本文的妳,如果正遭遇到感情的問題,希望我寫成文章來回答妳,歡迎填寫貓心信箱的表單,我會盡可能告訴妳我所知道的答案。請放心,這一切都是匿名的,妳也可以盡可能地修改故事內容,讓大家都認不出來妳是誰。 按此進入貓心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