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專訪】城男舊事心驛站 涂耀丰主任 | 擺脫陽剛文化性別框架,讓情感互動回歸最純粹、真實的面貌

by News

戀愛中的困境,以及婚姻家庭中的挫折,是人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然而,在台灣男性不善於表達情緒,內心感受容易被自我及他人忽略的情況下,面對傳統價值與情緒壓力的夾擊,男性的心理健康成了一大隱憂。

藍色是分手的顏色 專訪台北市「城男舊事心驛站」涂耀丰主任,一同認識男性隱藏的脆弱與原因,以及其中的因應之道。

內容目錄

一、請涂主任跟藍色的讀者們自我介紹以及城男舊事心驛站的組織緣起與服務宗旨

我身為一名生理男性,從求學階段到擔任科技業工程師,一路都在幾乎全男性的環境中成長,所以對男性文化以及男性在台灣社會的處境有深刻的體驗。

在因緣際會下,我轉職成諮商心理師,並開始跟形形色色的男性進行諮商,也因此觀察到,男性看似大剌剌、滿嘴垃圾話或直來直往的社會化外表下,那些說不清楚或難以表達的複雜內心。從中,我也發現這群不同成長背景、不同性格的男性,意外的有非常多類似的感受與困境,也讓我對於男性在台灣的處境,發展出一些見解,目前我也致力於成為一般大眾與男性族群能夠互相認識、理解的橋樑。

我服務的單位——城男舊事心驛站(簡稱城男),是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成立,是全台灣首創以成年男性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實體社福單位。

我們致力於打造男性友善的空間,目前的服務,主要根據男性在生活中常見的議題,包含愛情、家庭、親子、職涯、健康、運動、紓壓等主題,規劃講座、工作坊、團體、社團,以及個別諮詢、伴侶諮詢、家事商談等服務。我希望能夠讓男性可以放心、自在地把城男作為日常生活的一環,以及遇到問題時,可以安心尋求幫助的重要資源。

、「城男提供的服務與資源相當多元包含親密關係職場健康育兒等各種面向請問男性求助的最大宗是哪一類您認為哪一類是最容易被大眾忽視的

在城男的服務領域中,其實男性最常求助的是親密關係議題,包含愛情前的曖昧吸引階段、愛情中的經營和溝通議題、愛情後的分手或離婚議題等等。男性最常針對親密關係求助,因為男性的成長經驗中,比較強調成就、競爭力、負責任、獨立自主等面向,但較為忽略,甚至可能是排斥情感的表達,或者人跟人之間親密的連結,容易被貼上「長不大」、「太依賴」的標籤。所以,男性在親密關係經營上,當然會很容易遇見難題。

在各項服務議題中,其實大眾最常關注的是男性的職涯、健康或親密關係等議題,大眾可能比較容易關注男性「能否有穩定或具發展性的職業」、「是否能夠成長到足以承擔家庭的責任」、或是「有沒有辦法當個好的照顧者,照顧伴侶」。

看似是不同的議題,但關注焦點都在於「男性是否能夠滿足性別角色的框架和期待」,包含男性本身都可能將性別角色看得很重,甚至對於自己無法符合框架會有很多的焦慮或挫敗,卻忽略了揹起這些性別角色的那個「人」——去掉性別框架,男性也只是一個人。當大家都關注性別的時候,比較少去關懷,當男性生活在性別角色期待的框架之下,他真的活的開心嗎?如果沒有這些框框,他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所以,城男的這些多元服務,都回歸到一個最容易忽略的重點,就是在男性性別角色框架下,個人的心理健康。

在男性陽剛文化的期待與要求下,揭露自己的情緒跟感受,會被視為懦弱的表現,男性之間也會用這樣的標準對待彼此,這些都會帶來情緒上的壓抑,容易造成陰影。不論有沒有達到這樣的標準,對男性而言,都是一種限制,使男性無法發展出自己的面貌。

城男提供多元議題服務,七月份將舉行愛情失落療癒團體

男性在親密關係中往往被認為要擔任追求的角色甚至帶有征服的意味倘若失敗也會面對自我質疑或他人的訕笑無形之中製造了男性角色的形象壓力請主任與我們分享您的觀察

台灣社會上有一套主流的「愛情腳本」,定位雙方在愛情關係中的「人設」(人物設定),每個人都有應該要扮演的角色和相對的行動。而這樣的愛情腳本和人設,常常是透過媒體、親友等管道來傳播。

舉例來說,韓劇、偶像劇或是本土劇中常見一些經典的男主角樣貌,像是霸氣總裁或某某集團的富二代等等;即便沒有錢,也至少要很有才氣,或是非常體貼、有能力照顧伴侶。另一方面,通常女主角的地位或條件稍低(甚至遠低於)於男主角,或者是某種程度上需要被照顧或保護的。

這在無形中傳遞了一種觀點:在親密關係中,男性必須在金錢上、外貌上或者才華上是「優勢的」,然後運用這種優勢來征服或是贏得女主角的心。這種劇情結構,也傳遞了親密關係彼此的互動位置,男性在愛情中常被定位成是需要「主動」、「追求」、「保護」、「照顧」;女性通常被定位,或者至少被允許擔任被追求、被呵護的、被保護的的角色,即使採取主動,也會比較隱微的方式呈現。

談完腳本與人設,重點就來到「演員能不能扮演好角色」的問題。依我的觀察,在愛情市場上,越能符合這樣人設的男性,就越容易得到外界的肯定,也會比較受歡迎,男性自己可能也會很自豪。例如:事業成功,或是很擅長當照顧者的男性,就容易被視為成熟的、成功的、值得依靠的對象。

但是相對來說,男性也是人,既然是人就會有很多元的樣貌。很多人並不符合這樣的人設,男性可能是溫柔的、纖細的、情感豐沛的,甚至渴望被照顧,而非擔任照顧者;也有可能樂天知足、甘於平凡,而不追求職涯上的成就。這些不同樣貌的男性,可能招來外界異樣的眼光,在愛情市場上也比較不容易受到青睞,情感豐沛可能會被認為是玻璃心或多愁善感;渴望被照顧而不是當照顧者,可能就會被認為不成熟、沒有肩膀;甘於平凡而不追求成就,可能會被認為沒有上進心。

實際上,在城男的服務經驗當中,的確也遇過許多男性,正因為不符合人設,而產生許多困惑、挫敗,甚至自我懷疑。也有一些男性,雖然符合主流人設,可是他也活得很辛苦,因為要一直讓自己保持那樣的標準,但這些男性心中沒有其他的期待或需要嗎?於是,男性會產生被角色綑綁的感覺,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如果女方也覺得理所當然,男方就無法掙脫;除了情感關係裡的雙方互動,社會觀感也會將男性綁死在性別角色裡面,在這樣的社會制度底下,某種程度而言,大家都是共謀,但同時也都是受害者。

不過,當前流行文化對於情感互動劇情的腳本,相較於過去,觀點其實越來越多元,其實我是有點開心的。比方說,男方扮演類似寵物的角色,男性角色不必是強勢、優勢、照顧者的設定,即便在關係中較為弱勢,最後也能收獲理想的愛情。

當然,男性陽剛、強勢的腳本還是社會主流,並未完全消褪,需要透過大家的宣導跟努力,促進社會與個人對於性別角色進行反思,才能真正跳脫這樣的概念。

關於流行文化中的主流性別腳本是否會對年輕男性造成太大影響,我在城男服務過不同年齡層的成年男性,發現一個有趣的特性:年紀越長的男性,越容易深陷在陽剛的性別腳本裡面;越年輕的男性,越有機會跳脫。一方面,有賴於前述流行文化的轉變;另一方面,近幾年台灣越來越重視性別教育。有相當多研究表明,現在的男性與早年的傳統男性,狀態已經大不相同。不過,傳統的男性角色依然存在,仍會在某種程度上男性困境。

但整體而言,我認為還是可以樂觀看待。台灣的性別觀念正在轉變中,雖說不到最好,因為事實上許多男性及女性還是被性別框架束縛,但也確實有更多的彈性與空間。城男的成立就是一個很好的進步實例,開始有人關注到男性的性別困境。如果未來有更多的媒體、機構、教育工作者對相關議題有更多認識,社會也會越來越關注。

城男舊事心驛站的多元場館空間,透過辦理團體、課程、活動邀請民眾來到城男,並提供民眾多元化運用

性別平等的思潮興起但似乎更專注於女性處境例如女性擔負太多生育的壓力育兒家務與經濟等家庭分工失衡婆媳問題等等男性常常被描述成置身事外、「豬隊友」的模樣我們不能否認父權秩序與紅利的影響但男性是否完全沒有壓力呢

不論男性或女性,某種程度都是父權制度下的受害者。平權思潮的確讓台灣社會對於女性的處境有很多的反思和調整,現代女性仍然是辛苦的,但不管是在教育、生育、工作、家庭中的定位,相較於過去有更高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同樣的,性別平權的思潮也衝擊了傳統男性性別角色的定位。

現代男性跟早年傳統男性處境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先從育兒的分工來看,城男去年針對育兒議題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女性看待伴侶,確實比較高比例認為另一半是豬隊友。有趣的是,有別於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其實都期待男性能夠更參與育兒的過程,而不是把育兒的責任放在女方身上、男性只需擔負經濟責任。

但調查也發現一個矛盾的現象:雖然現代爸爸願意跟伴侶一起投入育兒,但在實際分工上,女性還是擔任小孩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居多,男性在家庭中仍然主要被定位成經濟的提供者。根據2020年一項「請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統計調查,請領者有高達八成(81.4%)為女性,男性僅不到兩成(18.6%)。也就是說,現代社會對於普遍對於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期待已經有所不同,一方面期待男性能夠更參與家庭的對內角色,不能再置身事外,但某種程度上,仍然期待男性保持傳統養家的對外角色。

舉個真實案例,我身邊的一位新手爸爸,他很願意、很期待能夠完全投入育兒的過程,為此申請留職停薪來照顧孩子。但是在擔任奶爸的期間,他也感覺到旁人的異樣眼光——身為男性,在該上班的時間沒有上班,卻在家中「相妻教子」——這是外界對男性傳統性別角色期待的壓力。

但壓力不一定完全來自外界,也可能來自於個人內在感受。例如這位新手爸爸,對於自己並未承擔傳統男性角色應該擔負的責任,讓老婆承擔賺錢養家的職責,他感到不好意思,甚至有愧疚感。這樣的拉扯和掙扎,反映出台灣社會對男性的角色期待有所調整,男性卻還是困在傳統性別角色中,造成現代男性在角色之間的拉扯和壓力。因此,城男的育兒調查結果最終發現,男性最多的育兒壓力,就在於兼顧家庭生活和經濟收入的兩難。

由此可以看出來,男性在父權主義底下,並非全然是父權紅利的既得利益者,也是在性別框架底下被迫承擔、被迫犧牲一些什麼——如果想要採行有別於主流的路線,可能要承擔一些壓力,以及異樣目光的檢視。

我要特別澄清,此處不是在表達「男性不應該投入家庭角色」,我們期盼能夠有一天,男性可以跳脫性別角色框架的束縛,或是可以在選擇家庭角色(乃至其他場域的角色)時,能有更多的彈性和選擇自由,讓家庭分工能夠回歸伴侶雙方,依據各自的需要和特質來協調分工,而非透過性別決定,更能符合人跟人之間最直接、最真實的需要。

性別平等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也會在父權框架中受困男性在關係中的情感需求容易被低估面對婚戀關係中的挫折與無助可能更難獲得情感上的支持男性應該如何自處伴侶及友人又能怎麼協助引導請主任分享您的觀察與建議

男性情感需求容易被低估,的確是常見的現象。城男在107年針對男性的壓力因應進行調查,發現男性面對壓力時,最常用的因應方式如下:運動、吃、打電動、睡覺、抽菸、放空。其實,這些都是獨自處理壓力的方式,只有5%的男性會考慮找人聊聊。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對大部分男性而言,分享脆弱的心情不太容易的事情,但也因此更可能得不到情感支持,或是被低估情感的需求。會有這樣的現象,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看:

  • 外在層面

舉一個新手爸爸的經驗,從老婆懷孕、生產以及出生後的照顧過程中,爸爸覺得自己在面對新生兒的出生、伴侶因為小孩情緒的改變、自己角色的變化、生活型態的改變、甚至對於經濟財務,都容易會有感觸。但當他跟伴侶或周遭親友分享的時候,得到的回應常常是:「你是爸爸欸!」、「你要好好照顧老婆啊」、「老婆比較辛苦」、「很少聽到男生這樣說欸」等等。

這樣的反應隱隱透露出一個訊息——身為「爸爸」的角色,應該就要承擔責任,不能有太多的情緒或抱怨;如果爸爸沉浸於自己的感受,就有可能忽略伴侶的辛苦,所以需要特別提醒。由此就可以感覺到,伴侶和外界如果越關注「男性是否符合性別角色框架」,就越容易不小心忽略男性的心理困擾,這些隱微的表達,也會影響男性的表達意願。

  • 內在層面

目前男性相關的研究也發現,當男性本身認同傳統男性性別角色,需要壓抑情緒、維持堅強的表象時,在表達情緒的時候,比較傾向呈現強而有力的情緒——例如憤怒——而比較不願意承認受傷、無助、緊張、焦慮等脆弱的心情。

但是,越不表達脆弱,通常容易在親密關係中造成更多的誤解和隔閡。這也是城男這幾年進行伴侶諮詢時,常常看見的夫妻惡性循環的樣貌。

舉個最典型的案例,當男性習慣自己處理情緒,可能是出於善意,不想麻煩伴侶,用忍讓、迴避的方式處理衝突;但是這樣的好意,反而常被誤解為「不在乎」,或是不願意溝通,反而讓伴侶更不舒服,更想採取其他行動;但男方可能會更賣力地迴避,讓伴侶更加無法理解,情緒更負面,因而造成無解的惡性循環。

總結以上,男性需求被低估或不願意表達,常常是受到性別角色框架的影響。面對社會所賦予的性別角色的框架,其實每個人都還是有「能動性」的——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做決定,選擇順服,抑或是做出改變。而這樣的能動力,來自於男性對性別角色的反思,例如:明白「壓抑感受與表達」的行為,將對自己和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另外,男性也可以試著跳脫性別角色框架,認識並接受真實的自己和需要,自然而然會有更多的能量、更清楚的立場、更堅定的態度,向伴侶和周遭重要他人表達自己。

這並不容易,也需要伴侶和周遭親友的協助,協助的方向包含兩項:

  • 以理解代替批判:

先理解男性在性別框架下的影響和困境,男性不談脆弱或在情感回應上有困難,很可能是因為在幾十年長大過程的訓練下被養成的,要改變並不容易。有這樣的理解之後,就會更有耐心,避免用批評的方式指責男性,讓男性覺得自己是被理解的,也比較有機會願意表達。

  • 給予讚美和鼓勵: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男性不表達感受,有部分是因為擔心外界眼光,所以當周遭的親友能在男性願意表達脆弱表達需求時,多給些讚美和鼓勵,男性會比較放下被批判的擔心。

、「分手是情感關係中難以迴避的課題人們面對關係的斷裂可能無法理解拒絕接受甚至自責自卑忽略生命的其他可能想請主任分享對分手的理解我們應該如何自處並求助

「分手」看似只是兩個人關係的結束,但其實背後失去的遠遠不只如此。根據學者研究,可以從六個層面來看失去了什麼:

1. 失去角色夥伴:伴侶可能同時是我們最好的朋友、良師、照顧者,甚至有可能是事業的夥伴等。所以失去伴侶時,代表這些角色可能也都跟著伴侶一起失去了。

2. 失去共同處理日常事務的人:伴侶長時間相處,難免會有人擅長和不擅長的部分,生活上也會有會有很多的分工,尤其是同居或是已婚的伴侶。所以當失去時,代表分工的對象也消失,生活就只能靠自己一個人承擔。

3. 失去共同的親友圈:交往越久,或是步入婚姻,雙方勢必會有很多共同的朋友、親人、同事、同學,甚至是生兒育女。若雙方決裂,除了影響親友圈,甚至也可能因為分居等情況,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4. 失去過去共享的生活:兩個人曾經共享過的人生,那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美好或痛苦的經驗,也都跟著一起結束了。

5. 失去未來的某些可能性:兩個人在一起時,會對未來有很多約定、想實現的夢想清單,甚至是白頭偕老的期盼,這些都會在分手的時候一併帶走,剩下一個人面對未知的未來。

6. 失去一部分的自我:其實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不只是自己認定的,時常透過互動關係來定位。例如:關係好的時候,伴侶認為我們是值得依靠的、是可愛的等,這些都會形塑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但當關係衝突或結束時,陷入互相指責,認為對方是錯誤的一方,這也會影響我們怎麼看自己。即使對方不指責,也會因為經營關係失敗,引發自我懷疑。

分手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容易克服,而在分手後,常會出現各種失落反應,例如:憂鬱、憤怒、沮喪、痛苦、焦慮、失去自信、強烈的孤單等。而且很有可能會在「放下對方開啟新人生」,和「想挽回對方,無法停止回憶過去」這兩種心態之間擺盪、拉扯,更加痛苦。

目前的研究發現,面對分手失落的反應存在性別差異:女性通常會選擇跟親友傾訴心情,尋求情感上的支持;男性則普遍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比較容易選擇自己處理,即使跟朋友相處,可能也是以玩樂放鬆為主,而非深度討論。而且男性分手,相較於女性,比較容易被認為沒有那麼嚴重,因而被身邊的人淡化或輕鬆帶過(「找下一個就好!」、「喝一杯就過去了!」)。但事實上,男性比起女性更容易感覺到愧疚或被拒絕的感覺,反而更不容易走出失落。

如何走出分手失落,根據城男帶領「男性分手失落療癒團體」的經驗,發現兩個關鍵:

  • 情感的支持:

在一個人最脆弱痛苦的時候,如果可以被理解、被支持,不只對分手失落的強烈情緒有緩衝的作用,也會比較敢相信自己沒有那麼孤單或糟糕,也比較有力氣去整理和面對分手失落的經驗。

  • 梳理關係,看見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成長或正向影響:

透過梳理關係,更清楚知道關係為什麼會走到盡頭,可以讓我們不用擔心下一段關係會再重蹈覆轍,也會對未來更有希望;而看見自己的成長,會讓我們更感受這段關係的正向意義和價值,就更容易放下糾結,帶著和解的心情往未來邁進。

七、請主任給「藍色」的讀者們一些分享與鼓勵:

我認為,不論男性或女性,都無法避免各種框架的束縛,永遠會有很多不同的期待和規範,告訴我們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生「應該要做什麼」、「完成什麼」、「怎樣活著才正確」。

但事實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世代、甚至不同的文化下都會有不同的標準,與其終其一生追求外界眼光的標準和期待,不如回到自身,問問自己想要怎麼活著?想要追求些什麼?找尋能夠接受自己真實樣貌的伴侶和朋友,也許人生會更純粹更快樂些。

祝福藍色的讀者們,能夠活出自己要的人生。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