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吵架方式正在殺死感情!四騎士揭露多數關係的隱形殺手

by Kate
爭執

愛,為什麼變成這樣?

「你回來了啊,怎麼這麼晚?」H放下手機,抬頭看了一眼時鐘,已經快十一點了。
男友S放下公事包,鬆了鬆領帶,重重地嘆了口氣:「客戶最後一刻要改提案,我不是已經傳訊息給妳了嗎?」
「噢,我看到了,但你知道這是這個月第三次了嗎?每次都是『客戶臨時有事』。」H的語氣中帶著些許不耐煩。
「妳到底想說什麼?我已經加班到現在,還要聽妳碎念?」
「我只是關心你,你怎麼老是把我的關心當成碎念?難道關心你也有錯嗎?」
「是喔?妳那個語氣根本就是在質問我。算了,我先去洗澡等等要睡了。」S抓起公事包轉身走進浴室,啪地一聲關上門。

「療癒師,我只是想關心他而已⋯⋯但感覺每次這種情況都反覆發生,為什麼都變成這樣了?」

這樣的對話,對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來說,聽起來也有點熟悉嗎?

很多時候,也許,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表達關心;也許,只是想說明自己的立場和看法;也許只是累了,想先冷靜沈澱一下⋯⋯
但不知不覺中,那些出於愛的表達,卻轉變成了指責、防衛,甚至冷戰。

那些我們以為是愛的表現,為什麼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關係裡的傷害?

「四騎士」的隱藏形態——關係溝通的破壞關鍵

我一直很喜歡美國關係研究專家John Gottman的研究。他用了四十多年時間觀察數千對伴侶,發現有四種互動模式特別容易傷害關係,而這四種模式形象被他稱為「關係的四騎士」。

有趣的是,John Gottman博士根據他多年的研究後發現,只要觀察一對伴侶交談15分鐘,就能以超過90%的準確率預測他們未來是否會分手——藉著判斷互動中是否有這四種超級破壞關係的模式,就足以預測兩人感情走向。

這四騎士如同潛伏日常對話中的小刺,或許剛開始沒這麼疼痛,但一點一滴,日復一日地,將扎地這段關係滿是傷。

以下,就是這四個超強威脅的四種互動模式:

溝通殺手一、批判:「你怎麼每次都…」

「你怎麼每次都這樣?永遠記不住我們的紀念日!要不是我提醒,你連我媽生日都會忘記!」
「你為什麼總是把東西亂丟?鑰匙、悠遊卡、發票都亂放,難道你就不能有一點責任感嗎?」

批判不是單純對行為的不滿,而是對整個人的否定。當我們開始用「你每次都」、「你永遠」、「你從來不」這樣的字眼時,我們可能已經從討論具體事情,變成了在評判對方這個人。

在亞洲文化的關係裡,人們常常不經意地以「關心」之名,行批判之實
很多時候,我們心裡明明是愛著對方的,希望對方變得更好,但因為我們過往的教育環境中好好表達需求的學習並不足夠,因此,人們表達出的關心常成為全面的否定——這時後,對方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滿滿對自己的批判,進而也產生「我不夠好」、「我讓你失望了」的內心想法。

還有哪些例子也是批判呢?

  • 「我只是想幫助你變得更好嘛,你看人家誰誰誰多會照顧人」:並非針對特定行為提出建議,而是對對方整體能力或特質的否定。
  • 「這是為你好,我是為你著想,你自己都不在意」:暗示對方能力不成熟、對方判斷能力不如自己,並強調自己比對方更了解什麼對對方好。
  • 「我不是批評,我是實話實說,難道要我說假話哄你嗎?」:用「實話實說」來合理化對他人的負面評價,還要包裝自己是好人形象。

溝通殺手二、輕視:「你到底懂不懂?」

「唉,跟你解釋等於對牛彈琴,算了啦!你根本聽不懂。」
「哇,真是天才的想法呢!(冷笑)連阿公都知道的事情,讀這麼多書的人居然現在才想到?」

Gottman認為,輕視是四騎士中最危險的一位。當我們用嘲諷、挖苦、白眼、嗯哼聲或輕蔑的眼神與對方交流時,我們其實是在表達「我覺得你很差勁」。

在日常人際互動中,輕視常常以「無聲的表現」出現——翻白眼、嘆氣、冷笑,這些無聲的肢體語言,有時候比言語還要傷人。我們甚至習慣了在家人面前展現這種態度,因為「自己人嘛,不用太客氣」。

研究發現,長期生活在被輕視的環境中,人的免疫系統都會受到影響,生病的頻率會增加。心靈的傷害,真的會影響到身體。

還有哪些例子也是輕視呢?

  • 「欸,我只是開個玩笑啦,你脾氣什麼時候變這麼差/你怎麼這麼玻璃心?」:否定對方的感受並轉移責任,暗示對方缺乏幽默感且脾氣差、或者容易受傷,而非承認自己的言論可能造成傷害。
  • 「你看你,連這種玩笑都開不起,難怪朋友越來越少」:否定對方的感受,還進一步攻擊對方的社交能力和人際關係,暗示對方的性格缺陷導致了社交孤立。

溝通殺手三、防備:「又不是我的錯!」

「你自己不也常常跟同事下班吃飯到很晚?為什麼我加班就要被你質問?」
「不是我不關心你,是你都不直接告訴我你要什麼!你以為我會讀心術喔?」

當我們感到被攻擊時,很自然會想保護自己。防備就是推卸責任、反擊或找藉口。

面子這事在華人文化中被看到特別重要,這使得我們在面對批評時更容易進入防備狀態。

「不能認錯」、「要爭辯到底」彷彿是保住面子的唯一方式。特別是在家人、情人面前,我們常常展現出最固執的一面,因為「最熟悉的人」反而最容易成為我們發洩情緒的對象。

問題是,當我們忙著防衛自己時,我們就沒有空間去聽懂對方真正想表達的需求和感受。對方會感覺「你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然後更生氣,我們則更加防備⋯⋯這樣的循環很難打破。

還有哪些例子也是防備?

  • 「我只是在解釋清楚狀況而已,你幹嘛這麼偏執?」:說話者迴避對自己言行的責任,並反過來攻擊對方的反應是「偏執」,企圖轉移焦點並使對方顯得不合理。
  • 「你憑什麼指責我?我也有委屈好嗎!」:不直接回應對方的關切,而是質疑對方的立場並立即轉向自己的委屈,是轉移焦點和責任的防備回應。
  • 「講不贏就生氣喔?那你說啊,你到底想怎樣?」:把互動是有輸有贏的爭論,並將對方的情緒貶低為「講不贏」的結果,這是一種迴避需要負擔自己可能傷害到對方的責任,避免自我反省,並試圖挑戰對方。

溝通殺手四、築牆:「隨便你,我不想談了」

「⋯⋯」(沉默,滑手機,傳LINE貼圖,假裝沒聽見)
「好啦好啦,你說什麼都對,你最厲害,可以了吧?」(語氣敷衍,眼神飄移不專注)

當衝突讓我們感到疲憊不堪,最後的反應常常是——離開,不論是身體上的離開,還是心理上的退出。

我們從小被教育「以和為貴」,因此「不爭不吵」的處事態度很常是被內化心中的。表面上看起來是「忍讓」,實際上卻是一種逃避——我們不習慣直接面對衝突,寧可選擇沉默或敷衍,彷彿問題就會自己消失一樣。這種心態在現代數位時代更被強化了 — 當面對衝突時,我們可以選擇「已讀不回」,或者用一個敷衍的貼圖代替真正的溝通。

築牆就像是說:「我不想再面對這個問題了」。有時候是沉默,有時候是轉移話題,有時候是敷衍了事。雖然,我認為在情緒當下的確馬上想要試圖回應、處理很容易造成更多問題,因此並不一定要上「反應」,也避免當下馬上有衝突。然而,如果長期不斷漠視問題——也就是這裡説的築牆——關係只會越來越腐爛、問題越積越多。

還有哪些例子也是築牆?

  • 「先冷處理,等大家氣消了再說」(但從不回到話題):看起來是緩和當下氣氛,但實際上問題永遠沒有解決,對彼此的不滿也從未找到出口。
  • 「這種事情睡一覺就忘了」(但問題依然存在):逃避解決問題。
  • 「我先答應再說,反正到時候再找藉口」(但信任就這樣一點一點流失):安撫、哄在當下可能可以「止血」,但並沒有解決關係中的矛盾,倘若問題重複發生,只會讓彼此關係更不穩固。

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陷入「四騎士」的模式?

我們重新回到開頭H和S的對話。仔細想想:

H的「怎麼這麼晚」和「這是這個月第三次了」,表面上是關心,但聽起來有點像批判;
S的「我已經加班到現在,還要聽妳碎念」,是典型的防備反應;
最後,S關上浴室門,選擇了築牆(當然,這個前提是他並沒有意願多溝通處理,希望用這樣冷處理的方式「解決問題」)。

短短幾句話,三位騎士就這樣悄悄登場了。倘若這樣的互動不斷持續,輕視大概也快了——也許下次S會翻個白眼,或者H會冷笑著說「我就知道你會這樣」。

但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呢?我覺得以華人文化來說,可能有些我們的習慣會讓這四個騎士更容易出現。

我們混淆了「愛」和「控制」

愛一個人,自然希望他好。但在我們的文化中,「我是為你好」往往成了控制的代名詞。我們把「希望對方變得更好」轉變成了「希望對方按照我的方式變好」。

「你應該按時吃飯」、「你該多穿點衣服」、「你不應該熬夜」⋯⋯這些看似關心的話語,背後隱藏著「我比你更懂什麼對你好」的控制慾。對方感受到的不是被愛,而是「我不夠好」、「我無法達到要求」。這樣的情況在成長過程中非常常見,等到成人後,也更容易將這樣「把控制慾偽裝成愛」的溝通方式帶入關係中,進而造成感情問題。

溝通變成一場競賽

在我們成長環境中,總是有不間斷的競爭,而我們的教育中又很在乎「結果」,因此輸贏變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漸漸的,溝通從原本目的是「找共識」變成了「競爭」——「誰有理、誰沒理」的辯論。我們不是在聽對方說什麼,而是在想「我該怎麼證明自己是對的」。

加上社群媒體的發達,我們習慣了快速回應和反擊,卻忘了深度傾聽。當溝通變成了一場你輸我贏的較量,四騎士就會乘虛而入。

內心的需求被「委婉」掩蓋

我們的文化使人養成「迂迴委婉表達」的習慣——不直接說出需求(或者不知道怎麼說),而是期待對方能「意會」。但這種期待往往落空,結果是我們的真實需求沒被滿足,卻又不好意思直說,於是轉而使用批判、防備或築牆。

例如,S可能因為工作壓力大,真正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但他無法直接說「我需要被理解」;H可能因為感到被忽視,真正渴望的是陪伴和關注,但她只能說「你怎麼這麼晚才回來」。

延伸閱讀〈愛情溝通3智囊:情緒小貼士、問題解套秘笈、共識同心大法〉
延伸閱讀〈讓需求被聽見,減少爭吵的4個溝通要素,維護親密關係平衡

「忍耐」被視為美德

「忍一忍就過去了」常被視為處理衝突的最佳方式。我們習慣了隱忍不發,卻忘了真正的問題並不會因為忍耐而消失,反而會在內心積累,直到有一天爆發。

H也許已經對S常常加班的事情忍了很久,但每一次的忍耐都在她心裡留下一道痕跡。當她終於開口,積累的情緒已經讓她的語氣聽起來充滿指責。

覺察自己的四騎士模式,關係修復的開始

如果在自己的關係中發現了「四騎士」的影子,別太自責。
Gottman的研究也發現,即使是最幸福的伴侶,也會偶爾出現這些互動模式。因此,或許我們無法完全避免它們,但能夠察覺到它們的存在,也可以避免程度上的傷害。

很多時候,這些互動模式可能來自於我們對愛的理解,也可能是我們從小到大在成長家庭中學來的相處方式。我們看著父母、長輩如何互動,不知不覺中複製了這些模式。

此外,「以和為貴」的我們,常常會擔心「說出來會傷感情」,但其實,不說出來,讓這些模式持續發生,才更傷感情。意識到有問題,勇於面對,是改變的第一步。

我們並非一出生就擅長溝通、互動,沒有人一開始就會健康的愛,每一段關係都需要不斷學習和調整。我常覺得,「愛」是一輩子的功課。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關係中有「四騎士」的存在,或許先靜下心來,覺察一下:

  • 當我說「你每次都…」的時候,我的內心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 當我選擇沉默或敷衍時,我是在逃避什麼?
  • 在批評對方之前,我是否曾嘗試理解對方的處境?

覺察,是一切改變的起點。在這個數位時代,當解鎖手機比面對面交流更頻繁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學會如何真誠地表達和連結。

我們都希望被理解,都渴望真實的連結,即使有時候我們選擇了不那麼理想的表達方式,但只要我們願意往好的方向前進,都可以使伴侶在關係裡更加自在愉快。

身為〈愛的進化之路〉系列文的第一篇,我分享了四騎士分別是什麼,並且在我們的文化下,對關係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跟大家分享為什麼我們會陷入這些模式——「四騎士」的心理根源是什麼?它們為何在我們身上出現?我們的童年經驗、過去的關係,甚至是內在的恐懼與渴望,如何影響著我們現在的互動方式?

希望這些心理學的研究、以及我自己的想法可以讓閱讀的你在關係中掌握更多要領,讓自己的情感關係越來越順利。

🔆如果你需要一個傾聽的空間,伴你梳理思緒的樹洞,也喜歡療癒師過去的各種文字分享,歡迎寫信給藍色是分手的顏色詢問〈藍色字光計畫〉——以書信往來方式的服務,讓我們陪你走過這一段路。 breakup.blue@gmail.com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