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危機:小心別陷入了獵豔遊戲的心理陷阱!

by News

台灣近期 #MeToo 運動持續延燒,有不少不當性對待的案例,當事人與相對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也伴隨著與PUA有關的指控與討論,讓這個名詞再次的出現在公眾的視野;無獨有偶,中國數年來也有多起嚴重的關係暴力社會案件,與PUA密切相關,例如2019年震驚中國社會的「包麗自殺事件」,加害者因為對女友身心虐待,致使對方輕生,加害者也於今年6月遭到判刑。

擁有百萬訂閱的Youtuber 錫蘭Ceylan 日前釋出新影片,批判在Youtube上提倡並拍攝「PUA」行為做為賣點的頻道,並且示警PUA與性騷擾之間的關聯,以及其中的危險性。

▶️影片傳送門: 這些PUA頻道遠比你想像的要糟糕!

到底什麼是PUA?它從何威脅我們的親密關係與身心安全?

  • 源自美國的把妹教戰守則

PUA是「Pickup Artist」(直譯:搭訕藝術家)的英語縮寫,也就是所謂的把妹高手、泡妞達人,從1970年代起,美國社會開始陸續出現以搭訕、勾引女性為訴求的書籍,例如 Eric Weber 撰寫的《How To Pick Up Girls》(直譯:怎麼把妹)。PUA也逐漸從角色稱呼,變成社交行為,數十年來逐漸擴大為社群,並隨著各種傳播管道,流傳到其他文化區,並且演變出更多不同的形式與流派。

  • 當搭訕變成征服獵物的遊戲

PUA原本的用意,是協助不擅長與女性互動的男性,藉由提升自信與溝通技巧,來親近自己喜歡的對象。這種運用心理學策略與人際互動技巧搭訕、追求或者吸引女性的手法,卻逐漸演變成「獵豔遊戲」,且不再僅限於搭訕,而是擴及到交往的過程,並以發生性接觸為目標。

PUA的玩家將追求的對象當成了一場遊戲中的獵物,而非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忽略了真實的情感交流以及對方的需求,而是選擇用性別刻板印象、搭訕話術,甚至是以貶低對方的方式來進行操縱,將親密關係或性行為當成戰利品,也因此,學術界大多批判PUA是物化女性的行為。

  • 從獵豔到關係中的精神控制

PUA後來逐漸被運用在更不道德的範圍,例如騙財、騙色,以及人際關係中的精神控制,也不再局限於男女之間。

為了讓自己能夠搶占關係的主導權、對方能夠更仰賴自己,更容易奪取自己想要的,PUA者會運用「煤氣燈效應」等情感操控的技巧,例如:貶低對方的價值、質疑對方的判斷力、混淆是非、否定對方的感受、社交孤立,讓對方變得低自尊、自我懷疑,並且放棄在親密關係中的自主權,為了不讓自己被拋棄,而選擇滿足操控者的要求。

很多話術我們都耳熟能詳,例如:

「你的條件這麼差,也只有我願意接納你了吧!」

「我是為你好才這麼說的,你要懂事。」

「因為你讓我太生氣,所以我才會那麼做,是你害的。」

「我那麼愛你,你若真心愛我,你應該配合我。」

「你想太多了,不要那麼玻璃心,讓我壓力很大!」

「你記錯了。」

「你有病。」(或者向社交圈的其他人暗示你有問題)

於是,被PUA的一方,漸漸的變得沒有底線,沒有自信,卻因為害怕自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對象,而無法離開有毒的關係。

  • 愛情不是操控,而是尊重與接納

當你發現自己在親密關係中,與伴侶之間的權力異常的不對等,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再信任自己的能力或者判斷、只能依附對方於對方的「施捨」來確信自己的存在仍有意義,也許是時候好好為自己的狀態做一次健康檢查。

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建立在雙方平等、尊重的基礎上,真誠的分享自己的喜悅與困難,並且願意支持對方一同成長,擁抱彼此的需求與脆弱。愛情需要雙方的努力、溝通和承諾,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互動模式,尋找到真正的幸福。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