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劈腿界線在哪?療癒師從心理學角度談感情安全邊界感

by Kate
邊界感

深夜十一點,她在沙發上翻來覆去。 
「也許我太計較了⋯⋯但他很多事情都找那個女同事說,真的很讓人煩躁。」
煩躁的同時,她不由自主地打開和S的對話框。這幾個月來,每當她為感情困擾時,S總是第一個願意聽她說的人。但此刻,她遲遲沒按下送出鍵——剛才和男友的爭執,正是因為男友說她最近和S聊得太多了。

「他跟同事沒什麼,我跟S也沒什麼。可是為什麼我們都覺得對方的行為讓人不安?」她看著空白的對話框,陷入了沉思。
這樣的困擾,是不是也曾發生在你的生活中?

頻繁聊心事也是一種微劈腿?

前陣子,「微劈腿(Micro-Cheating)」一詞在社群媒體引發熱烈討論。這個近年來由心理學家提出的概念,描述的是那些游走在忠誠邊界的行為——雖然是稱不上實質出軌的小動作,卻可能悄悄侵蝕著感情裡的安全感。

「定期刪除特定聊天紀錄」、「和異性朋友密集分享生活點滴」、「向他人傾訴感情困擾」⋯⋯這些看似日常的互動,真的會威脅到一段感情嗎?

身邊朋友在閱讀相關的文章論點後,紛紛說起自己想法:
「欸,我覺得聊天還好吧!我也常跟異性朋友聊天,這樣就算出軌?人都需要朋友支持,也真的有純友誼。」
「老實說,看到另一半跟別人有說有笑,我的心裡還是會有一點酸酸的⋯⋯」
「我跟伴侶討論過,我們約定不跟可能會產生好感的對象深聊、談心。」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都渴望擁有自己的社交空間,也需要知心好友作為情感支持。但什麼時候,這些看似無害的互動可能暗藏危機?我們該如何在「尊重」與「界限」之間找到平衡?

接下來,療癒師這次將從「傾訴需求」、「危險情境」、「對象選擇」、「自我覺察」四個面向,一起探討這個令人又愛又怕的話題。

頻繁和伴侶以外的人傾訴代表什麼嗎?

「聊天對我來說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在藍色療癒室中,C輕聲說道:「但男友覺得我總是找朋友傾訴,好像不夠信任他。」

身為人,我們都有被理解、被支持的情感需求。當感情、生活遇到問題,我們會自然想尋找可以傾訴、感覺安心的對象。

以心理學角度來說,尋求支持的行為表現和每個人的依附模式息息相關。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從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學會屬於自己的情感表達和連結方式:遇到困擾時,有些人習慣把所有心事都說給伴侶聽;有些人則會選擇向朋友傾訴,因為覺得這樣「比較安全」、「讓關係減少壓力」,這樣才不會影響到感情的和諧。

但,正可能是這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反而讓關係漸行漸遠。

我們可以想像,當自己遇到困擾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伴侶,而是其他人。久而久之,自己和這個願意傾聽的對象慢慢建立起一種特殊連結——他們了解你的喜怒哀樂,知道你的困擾憂慮——甚至,你會感覺,他們比你的伴侶更了解你的內心世界。

表面上看起來,我們避免講心事、內心的想法,是因為怕對方給予自己負面評價、覺得對方不能懂、擔心關係承受巨大壓力——美其名是「保護」與伴侶的關係,但實際上,這樣的疏離可能會產生更多不安全感,進而晃動關係的信任

「聊心事」成為感情隱藏危機的2個警訊

每個人對於「聊天」都有不同的定義和界線。
就我個人的生活、藍色療癒室的陪伴經驗來看,以下的情況可能暗示著原本單純的對話可能已悄悄變質,漸成為威脅感情的隱形炸彈:

「這個人好像比較懂我」

一開始,可能只是和對方討論生活、工作中的瑣事、煩惱。但漸漸地,你發現自己開始期待對方的回應,甚至會想:「跟他聊比較自在舒服,他真的很懂我。」

這種「被懂」的感覺是一個警訊,因為它滿足我們內心深處被理解的渴望,也更加容易讓人沈溺其中

伴侶以外的他更讓你有親密感

當你有好消息想分享,或遇到困擾需要建議時,第一個想到的人是誰?

如果覺察自己把重要的情感時總是優先和特定朋友分享,而不是和伴侶,這可能是一個警訊。因為,這時候,你可能將感覺自己和這個人建立起某種特殊的默契,這種默契原本應是屬於你和伴侶之間的。

有時候也可能是同個消息,你有除了伴侶以外的特定之人也總是不由自主想分享——
分享給伴侶可能是因為你認為「應該」,分享給特定朋友可能是因為「你想」。

和異性聊天

這是微劈腿?傾訴心事為什麼會帶來感情風險

當自己遇到困擾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伴侶,而是其他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移情作用」(Transference)——我們會不自覺地把過去的情感經驗和期待,轉移到現在的對象身上。

例如,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習慣向特定對象(如:母親)尋求情感支持,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可能會不自覺尋找能重現類似支持模式的對象。當伴侶無法滿足這樣需求,我們可能會轉向其他人。

這種移情特別容易發生在以下情況:

  • 和伴侶正處於低潮期
  • 自己工作或生活壓力大,需要額外的情感支持
  • 感覺和伴侶的溝通出現障礙

情感轉移往往是不自覺、並非刻意。

當狀態不好的時候,試圖找各種溫暖的陪伴,也是一種自救。然而,這樣暫時讓人感覺安心的互動,會讓人忽視一個重要事實:我們可能正在用他人的理解和親近,填補原本應該與伴侶一起經營的情感空間。

感情中的聊天是否要選對象?

關於這個問題,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
就我自己而言,我認為感情、心事當然不一定只能找伴侶聊,因為健康的關係仍需要外部支持系統,如朋友、心理諮商等等。

然而,傾訴的方式和頻率,會非常影響伴侶之間的信任。如同稍早所述,如果已有過度依賴的情況、或者來往過於頻繁並常在「非一般朋友」的互動時間,或許就需要對這段「友情」有所警覺、試問自己是否發生化學作用。

安全邊界感的互動對象

以下這些互動情境的對象,通常是較「安全」的:

  • 當你跟聊天對象互動的時候,你不會刻意想要隱瞞伴侶,並且可以坦然跟伴侶分享「我有和這個朋友聊天」。
  • 聊天對象立場中立,不會刻意貶低你的伴侶討好你。(例如,你跟他講跟伴侶的矛盾時,他會以較中性客觀的立場,而不會一直說伴侶的不是)

邊界感拉警報的互動模式

  • 深夜的私密對話:當夜深人靜,大家都已休息,兩個人卻仍持續聊天
  • 刻意隱瞞的訊息:顧慮要刪除某些對話,或不希望伴侶看到
  • 帶著有遺憾的假設對話:「如果我們是戀人的話⋯⋯」、「要是我們早點認識就好了」

然而,再怎麼界定安全對象,都還是需要時時警覺。

常看到社群平台上,人們會嚴厲指責第三者,說他們明知對方有伴侶還持續靠近⋯⋯但譴責任何一方並非重點,也並非治本,重點是,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無論是已經在一段關係中的人,還是被感情吸引的局外人。

真正的愛,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我們在追求心之所向的同時,也能尊重既有的關係界線。
因此,除了選對象、意識到這些相處警戒區,有沒有更健康而對關係更好的「聊心事」做法?

我認為,如果發現自己有常跟伴侶外的固定之人聊天的現象,「回歸自己」才是真正避免聊心事聊出感情的最佳做法

微劈腿破解——培養自我覺察是創造邊界感的有力解方

在這個網路當代的世代,避免跟人交流,並非易事。因此,與其禁止與他人互動,每個人都可以培養出釐清自己聊天、互動背後自我需求的能力,這才是最有力的「微劈腿」破解方法

聊天背後的情感需求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在依附理論中提到,人在感到不安全時,會本能尋求親近和支持。因此,當我們慢慢開始習慣性地向特定對象、異性傾訴,背後可能反映了幾種心理需求:

  • 被理解和接納的渴望
  • 尋求情感支持和安慰
  • 希望獲得具體建議和解決方案
  • 逃避與伴侶的直接衝突

意識感情界線的3個自我提問

當你發現自己開始有點頻繁找一個人互動時,可以根據順序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一、「為什麼是這個人?」

  • 為什麼特別想跟這個人分享?
    • 因為他特別懂你?
    • 他的回應方式特別令你感到安心?
    • 其他原因?

二、「此刻的我需要什麼?」

  • 我需要傾聽者?尋求某種情感連結?逃避跟伴侶對話?

三、「這樣的互動對我的感情有什麼影響?」

  • 是否曾經因為對方感覺對本身伴侶關係動搖?
  • 是否會拿對方和伴侶做比較?
  • 這段友誼是否讓伴侶感到不安?
  • 我喜歡什麼樣的伴侶關係類型?(藉此去思考自己的伴侶關係中是否有什麼調整、改進的空間)

我認為,自我探問上述問題絕非易事——尤其隨著釐清,你可能更直面正在「微劈腿」的真實自己——可能覺得不符合道德、可能醜陋難堪⋯⋯但那都是你,無關對錯,只是如果想要維護原本的關係,便更需要負起責任、跟伴侶有更多共識和溝通。

當不願勇敢看見自己的需求,放任自己和(異性)朋友聊天,任憑邊界感模糊,只會讓雪球越滾越大,更會讓伴侶關係漸漸碎裂;
當我們能夠清楚地看見自己的需求和行為模式,就能在社交互動中保持適當的界限,既不會傷害到感情,也不會失去珍貴的友誼。

尊重每個選擇,更要對關係負責

在探討完「聊心事是否是背叛」的議題後,或許你會發現:在親密關係中,從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大家都有自己的個性、需求和互動方式:有些人能和異性保持單純的友誼,有些情侶則會約定某些社交界線,這都是關係中的個別選擇。

然而,「選擇」本身並非重點,而是我們在每個選擇的背後能有以下的作為和心態:

  • 理解自己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
  • 願意為這個選擇帶來的影響負責
  • 在關係中保持坦誠和尊重

當了解自己為什麼需要和他人談心,或是對伴侶的某些互動感到不安的背後原因,我們就更有機會在親密關係中找到平衡點。這種平衡,來自於對自己的誠實,也來自於對伴侶感受的在意。

如果察覺自己似乎有過度在乎伴侶之外的人,或者有習慣想要分享的對象,你可以問自己:「這樣的互動,是在豐富我的人際關係,還是在動搖原有感情?」
如果發現伴侶因為你和某人的互動而感到不安,與其急著解釋或防衛,不如試著理解對方的擔憂從何而來。

當我們決定進入一段愛情,就必定會有相應的責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然而,這並非是逃脫的藉口,更重要的是責任和承擔——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能體貼伴侶的感受時,關係自然會朝著更穩固的方向發展

你曾經因為伴侶和某個朋友、異性聊天而感到不安嗎?你覺得聊心事該有什麼界線?又或者,你正在為了自己的模糊邊界、微劈腿的現象感到焦慮?

希望這篇文章有帶給你一些想法,伴你尋覓適合你自己的愛情模式。在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比起依循著別人的建議,真正的親密,是在互相理解和尊重中,一起規劃專屬於你們的愛情說明書。

愛情邊界感
延伸閱讀〈療癒師叮嚀:感情要好,「避嫌的共識」不可缺少!
延伸閱讀〈【貓心專欄】馬斯洛,你錯了!愛與歸屬感和生存是同等重要的需求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