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就是不能談戀愛?別再諱莫如深,接納與引導讓孩子少走冤枉路

by 九萬里

農曆新年剛過,所有適齡未婚的青年應該都有被以下對話轟炸:

「有男/女朋友了嗎?」

「什麼時候要結婚?」

「都幾歲了,要把握時間呀!」

「你看XXX,都已經生第二胎了!你也要加油啊!」

面對長輩的催婚攻勢,我不禁想起一段話,心裡莞爾一笑:「爸媽說:國小年紀太小,不能談戀愛;國中、高中要專心念書,不能談戀愛;大學要準備出社會,最好也不要談戀愛;但一出社會——『你什麼時候要結婚呀?』」

依照過去長輩的教育方式,我們還沒體驗過愛,年紀到了,就要交出一份漂亮的感情成績單。感情能力的培養,就好像數學中的0與1—— 從0到1之間,還有稠密的有理數與無理數;擁有健康的情感能力、找到適合的對象,也沒辦法無中生有,需要一步一步的摸索成長。

戀愛是雙人舞,需要一來一往的練習與對話,會經歷歡笑與淚水,需要try and error,需要循序漸進;而非從0直接跳到1,跳過了中間太多的成長議題——「如何面對自己的情感?如何好好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何與他人發展一段健康的關係?怎麼處理分歧與衝突?如何好好分手說再見?受傷之後如何療癒自己?」

社會貌似進步了,但實際上,父母師長給孩子的情感引導其實還是很欠缺。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統計,有過半的青少年沒有和父母討論過感情話題,但已經開始在戀愛、交網友的路上跌跌撞撞,也害怕會讓父母生氣。我們應該在孩子開始對感情產生好奇時便好好討論、引導,除了參與孩子感情階段的0與1,也一起探索0到1之間的無限可能。

以下三個方式,跟大家分享:

1. 接納孩子的情感需求

西方哲學家柏拉圖曾說:「我們本來是完整的,而我們現在正在企盼和追隨這種原初的完整性,這就是所謂的愛情。」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也曾經有欣賞、喜歡、暗戀的對象,曾經對愛情有著童話般的憧憬;將心比心,孩子有欣賞、喜歡的對象是正常的,接納孩子的情感需求是開始溝通最重要的一步,這表示我們接納了正在長大的他,我們與孩子站在同一個陣線上、成為他最堅強的後盾,而非敵對。我們能用「爸爸媽媽也曾經暗戀過耶,要不要一起討論一下?」取代「現在的你就該好好讀書,談戀愛是以後的事!」用同理的話語來開啟對話,親子關係也能緩和不少

2. 陪孩子列出理想型清單

「我對感情的理想是什麼?」「我希望可以遇到什麼樣的另一半?」陪孩子列出理想型清單不僅讓孩子清楚描繪自己對另一半的想像,更是釐清自己的三觀,也是對自己未來的期許。當我們都成為更好的人時,才有機會碰到更優質的人。

例如,孩子的理想型是知性、聰明、教育水準高,那麼好好鞭策自己讀書或鍛鍊才藝,培養自己的氣質與談吐,甚至是努力考取頂尖學府,就更容易找到擁有共通理念與話題的對象;若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是理想特質之一,自己也勇敢跨出舒適圈,多方挑戰,也比較能碰到符合內心期待的人。

另一方面,在討論理想型的同時,也可以讓孩子理解感情世界的理想與現實。喜歡霸道總裁嗎?但霸道總裁可能不懂尊重伴侶的自主意識;嚮往愛情至上嗎?那可能對生活缺乏長遠規劃。愛情不只是情書與巧克力、不只是置頂的聊天室跟情侶頭貼,還有更細膩的尊重、愛惜與互相成長。

列出理想型清單以及當中的過程,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孩子學習建立標準與思考,不會因為甜言蜜語、略施小惠,就誤以為是愛的表現,值得一頭栽進去,更能讓孩子有持續進步的動力

3. 說故事比講道理更引人入勝

綜觀近年的書店暢銷排行榜、Youtube的熱門影片內容,「青春愛情」、「失戀療癒」、「戀愛指導」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字,許多青少年都是忠實讀者觀眾;同時,Instagram上「感情語錄」、「情感語錄」等類似的hashtag也在青少年之間有很高的流量。有些人在文字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覺得與自己的經歷與感受有所共鳴,也有些人從中拾起了再次站起來的勇氣。

為什麼讀者跟網友熱愛這些議題內容?人生不是打遊戲,錯了就讀取存檔重新開始;但我們能從別人的經驗當中學習如何減少錯誤,甚至複製成功的經驗。青少年對感情話題多半充滿好奇,但有時礙於權威,通常不敢跟家長、老師討論,只好轉向其他的資訊來源。

當孩子真的陷入迷惘的時候,誠懇的經驗分享也許是開啟感情話題的最佳媒介。如果與孩子談論自己的感情故事有點尷尬害羞,一開始先包裝成別人的故事,慢慢開啟話題,在討論之中,或許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呢!

我們的小時候,多半在羞恥、禁忌的氛圍中的摸索愛情,跌跌撞撞的長大,從中累積經驗,終於懂得正確的愛人、被愛;希望從我們開始,身邊的孩子都能夠得到充分的支持、接納與同理,平穩的找到屬於自己的愛情方針。

You may also like